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141期

童蒙教育VS.現代兒少教育



文/編輯部  圖/如輝

小時候你可曾背過「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這些朗朗上口的《三字經》?

自古以來,童蒙教育的啟發,大家耳熟能詳的詩句,都是中華文化歷代不可抹煞的儒學、社學或私塾,幼童從小耳濡目染《三字經》、《千字文》等,長大方能成器,成為國之棟樑。現代為人父母者,也常常為「不能輸在起跑點」而讓孩子多方學習才藝,不論古今,都是在培養孩子善根人格、奠定人生知見,不管期望有多大,孩子是否能為大器者,天下父母的慈心仍昭然可見。

在佛教裡,佛陀怎樣愛護兒童、教育兒童呢?從迦旃延尊者的小徒弟代替師父回去探望佛陀,佛陀添加床位睡在同一住處,可知佛陀愛護小沙彌的慈心。佛陀甚至在舍衛城遊化時,也教化了一個愛玩青蛙將之倒吊的孩童(講現代語言就是虐待),佛陀當時反問他,假如我也把你的腿倒吊起來,你會覺得很快樂、好玩嗎?佛陀教育兒童從小要有慈心,養成愛護動物的習慣。

星雲大師的童蒙時期,因戰爭戡亂時期,沒錢進私塾讀書,啟蒙老師竟是不識字的母親,當時為了替病榻上的母親解悶,經常在床前讀誦揚州民間流傳的「七字段」(題材以神話、俠義、歷史為主,每七字成一句)。讀音錯了,母親便糾正他,日積月累,培養出他的忠孝節義的人生觀。12歲出家進入棲霞山,面對的只有叢林教育的嚴苛,有一次因緣去看守棲霞山圖書館,發現《精忠岳傳》讓他如獲至寶,成為他第一本啟蒙書,從此自學能力愈發堅強,可以說他的童蒙教育都是自我養成的。

星雲大師1953年到台灣宜蘭弘法,對兒童教育相當重視,為當地兒童開啟了佛教幼苗的成長歷程,從兒童念佛會、講故事乃至1956年在宜蘭開創了第一所慈愛幼稚園,陸續興學,培育兒童和青少年,創辦三所幼稚園、一所托兒所及四所國中小學等。至今,慧慈幼兒園及小天星幼兒園、慈航幼兒園,常是舞台上亮眼的舞蹈小明星。

星雲大師對教育兒童的方法很早就提出12點:

  1. 維護兒童人格的尊嚴。  

  2. 養成兒童感恩的美德。

  3. 培養兒童認錯的習慣。  

  4. 化育兒童接受的性格。

  5. 重視兒童待人的禮貌。  

  6. 教導兒童正常的生活。

  7. 堅定兒童心中的信仰。  

  8. 增長兒童處世的善緣。

  9. 培養兒童的慈悲胸懷。  

  10. 培養兒童的忍耐力量。

  11. 培養兒童的服務精神。  

  12. 培養兒童行善的美德。

  (見《佛教叢書‧儀制‧佛化家庭篇》)

現代科技教育時代,小孩幾乎處處電腦處處手機,對於文字及文化已漸行漸遠,取而代之的是影音圖像,甚至是動畫的世界。星雲大師對兒童教育與時俱進,在佛館各項軟硬體設施中,以寓教於樂希望孩童們在心智上有更健全的人格發展,以「三好歌」、「十修歌」帶動說故事或說說唱唱,循循善誘;更從好苗子的培養、三好校園實踐學校為品德教育注入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