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140期

送給未來一座人間博物館


出處/轉載天下雜誌出版《廟宇覺旅-走訪台灣十條心靈朝聖路》

圖/佛陀紀念館、覺印、江金德

四十八座地宮,四千八百年的格局,八座佛塔,四種解苦的方法,氣勢恢弘,是進入高雄佛光山佛陀紀念館的第一印象,人站在巍巍大佛下,置身山林之中,因為看見自己的渺小,謙卑之心油然而生。

在佛光山的色彩美學中,看見借人、借景、借天地的智慧,唯獨清淨的心情,在這裡不假他求。 

「從視覺上,感覺整個園區很大,但其實周邊的山都不是我們的。」館長如常法師笑說。園區占地一百多公頃,歷時九年,直到2011年才竣工,由於土地為狹長型,當初設計佛陀紀念館時並不好發揮,便運用色彩配置,創造視覺上的延伸。

草地的綠與周遭山景連成一氣,使佛館融入大自然中,黃色屋瓦與金色大佛相互輝映,不時走動於其中的法師們,身上穿的也是同一色系的土棕色,由高處望去,這些黃黃綠綠就像是在藍天白雲這張畫布上的一抹安定,「顏色越單純,越容易讓人靜下心來。」這是佛館色彩上的秘密,「我稱之為:借天、借地、借景、借色、借人。」

佛館在數字上也有秘密。以主視覺的大佛為中心,四周各有一座印度式佛塔,象徵苦、集、滅、道四種解苦的方法,滅苦必須找到幸福,成佛大道兩旁的八座中國樓閣式佛塔,即為引領人們尋求幸福的八正道,而跨越建築形式的佛塔,代表佛教從印度傳到中國的漫漫歷程。

與人的一生緊密結合

「佛館空間充滿中式美學,左右對稱、南北平衡,融入園林設計,可遊、可坐、可居。仔細看屋頂上的瓦當,圖樣都是蓮花,代表清淨。」巧妙的是,園區利用天然傾斜的地勢,營造建築錯落之美,即便佛塔左右對稱,整體視覺也不死板。

最初以遊客身分與佛館結緣,後來成為館方英文茶禪老師的林杏子說,「這裡有別於一般觀光景點,多了溫度和深度,戶外綠意盎然,孩子可依自己的腳步,去探索大自然。」

館內展覽主題橫跨歷史、文化、人文等領域,廣納八大藝術之美,也加入ICOM國際博物館協會與海外交流,並將人間佛教以人為本的信念貫徹始終,「佛陀紀念館是大家的博物館,陪伴0100歲每個生命階段。」

在兒童館,有專為孩子設計的互動、遊戲、科技場域;在五和塔,可舉辦佛化婚禮、彌月慶典、長輩壽誕,度過生命中的溫馨片刻;在金佛殿,若心中有疑難事,不妨抽張法語解惑,不斷吉凶,只用智慧之語引領人們找尋心的方向。誠如如常法師所說:「佛陀紀念館除了是知識的殿堂,也是心靈的殿堂。」

地宮裡有皮卡丘

此外,還展開一場長達四千八百年的時空膠囊大計。「本館下方有四十八座地宮,用來收藏各時代文物,每一百年開啟一座,希望未來的人,能目睹上世紀的文物,讓人類文化得以綿延流傳。」唐代地宮放的是當時的茶盞、香爐,而現代最具代表性的是什麼呢?「交通運輸、手機電腦,甚至是皮卡丘,都將成為後世的時代禮物。」

當下與未來同時重要,座落高雄大樹,佛光山長年也與在地培養默契,「大樹有三寶,鳳梨、荔枝和水。每年五月是玉荷包的季節,我們幫農民賣水果,以五台斤包裝盒的高度計算,最高紀錄曾賣了五棟台北101的量!」魚幫水,水幫魚,「玉荷包到六月就告一段落了,農閒時期,大家就來佛光山做義工。」此外,法師們也到在地偏鄉教英文、音樂,辦夏令營、畢業典禮。是這樣的體貼,造就了佛光山的寬大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