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137期

佛教與青年

文/節錄自星雲大師《人間佛教系列4‧佛教與青年》   圖/佛陀紀念館、佛光山義工會

「青年」和「菩薩」雖是兩個不同的名詞,但實際上意義是一樣的。因為所有的菩薩,都是青年;所有的青年都可以成為菩薩。譬如佛教的四大菩薩,觀音、地藏、普賢、文殊,每一位菩薩都是沒有鬍鬚的青年;釋迦牟尼佛經過出家、六年苦行,三十一歲證悟,成就正等正覺;唐朝玄奘大師,二十六歲時孤身跋涉,越過沙漠,到達印度求取佛教經典,沿途還記錄整理著作《大唐西域記》萬餘言,至今仍是研究絲路、西域及當時歷史、地理的重要參考文獻,那也是正值青年的黃金時代。

既是青年,我認為青年人應該要具備四種力量和四種心:

一、青年應該具備的四種力量

(一)青年要有承擔的力量

禪宗常說「丈夫自有沖天志,不向如來行處行。」

凡事要有「捨我其誰」的擔當。譬如做一個家庭的媳婦,要有「這個家庭有成就,非靠我不可」的擔當;做一個兒子,要有「這個家庭的光宗耀祖,非靠我不可」的擔當;每一個地方的建設,要有「非有我一份力量不可」的想法。社會上的人能有這樣的承擔力,社會必定能祥和。

(二)青年要有辨別的力量

有人說:「心好就好了,何必再去信什麼宗教呢?」這樣的話,聽起來像是正確,但若仔細辨別,就會發覺這是不對的。信仰如交朋友、選擇終身伴侶,俗話常說「交友不慎」、「遇人不淑」,一個人交錯朋友,會毀了一生的前途;一個女人嫁錯丈夫,會失去終身的幸福。我們對於對象的選擇,怎麼能不小心謹慎?更何況信仰的對象、宗教,更應該仔細抉擇,確認正信的宗教!

一個人光是心好是不夠的,人生的煩惱從哪裡來?苦悶從哪裡來?憂愁從哪裡來?不如意從哪裡來?一切皆因不明理、沒有明辨是非的力量。信仰更要有辨別力,要知道哪個宗教比較好。如何辨別、選擇正確的宗教信仰呢?

第一、要看宗教的教主,在歷史上是不是真實有的?

第二、要看宗教的教主,是不是真有力量,可以解除我的苦難?

第三、要看宗教的教主,它的教義是不是圓滿,是不是究竟清淨?

有了辨別力,選擇信仰就不至於有錯。

(三)青年要有自制的力量

如果我們自己沒有約束自己的力量,那麼處在這個五欲六塵、名利紛雜的世間裡,實在很苦惱。尤其苦難來時不能忍耐;情愛之前無法節制;金錢名利誘惑之下,出賣自己;在權力威武的迫害下,甘受軀役。這些都是須要自制的力量,才能排除的。

信仰最能考驗一個人的宗教情操與自我的自制力。比方說信仰佛教,異教徒來跟你說:「你不要信佛教,你來信我的宗教,我每個月給你二十萬。」這個時候,你是否會為他的金錢所收買?

(四)青年要有鼓勵的力量

做人要有鼓勵、帶動的力量。好比一個家庭裡,如果有人鼓勵、帶動,就能增加許多歡樂融洽的氣氛。

佛教青年要學習諸佛菩薩稱讚的力量,像稱念觀音菩薩,菩薩就會尋聲救苦;稱念普賢菩薩的十大願,菩薩就會給你滿足;稱念文殊師利菩薩,菩薩就會賜給你智慧;地藏菩薩說「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帶給地獄眾生多少的希望與鼓勵。可見得,要成為一個菩薩,要具備多少承擔、辨別、自制、鼓舞的力量,甚至還要有發心的力量、忍耐的力量……。

精神道德力的基礎,在於因地的發心。有了青年的力,接下來就要有深遠的菩薩心,才能使力量穩固,永不退墮。怎樣發菩薩的心呢?

二、青年要如何發菩薩心

(一)要有大願心

(二)要有清淨心

(三)要有慈悲心

(四)要有般若心

談到「青年的力,菩薩的心」,青年的力,主要是希望青年們有承擔的力量;有辨別的力量;有鼓勵的力量;有忍耐的力量。菩薩的心,則是要我們擁有菩薩情懷,發揮大願心、清淨心、慈悲心、般若心。擁有青年的力及菩薩的心,未來才能在社會上立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