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137期 星雲大師開講

宗教祈禱的意義

文/節錄自星雲大師《佛光教科書》   圖/趙守彥

世界上的各個宗教皆有其專屬的宗教儀禮,唯「祈禱」為一切宗教所遵行。

祈禱雖為各宗教所倡行,然而不同的宗教對於祈禱的形式與訴求,都有不同層次的內涵。於祈禱的形式上,祈禱的地點,可以在公開的集會,也可以在家居的聯誼中進行;祈禱的時間,可以是日常固定的,也可以是方便隨興;祈禱的程序可以是團體共修的,也可以是私人密行;祈禱的次數可以一日一次,也可以一日數次;祈禱的儀式可以在內心默禱,也可以大聲的朗誦。

祈禱的意義很多,包括祈求、感恩、懺悔和祈願。一般人以祈求為多,例如求健康、求財富、求平安,或是祈求寬恕等,含有懺悔的意義。佛教以三稱念、五觀想,普同供養一切法界眾生,並且普皆回向,利樂一切有情。因此,對佛教徒而言,祈禱含有慚愧懺悔、發心立願、感恩回向等積極意義。

一般的祈禱,多以求福祛禍為目的,將信仰的對象視為「有求必應」萬能的神,人們相信用膜拜、獻祭、讚頌等,能夠得到神的恩惠和賜與。佛教的祈禱之道,是建立在「人有誠心,佛有感應」的基礎上,更藉由祈禱的橋梁,與佛、菩薩的親近往來,令人知過遷善,學習聖賢的願行。佛教以緣起做為印證人生的真理,主張自業自受,不應把祈禱視為奇特的工具,滿足我們現實所求。祈禱是神聖純潔的宗教禮儀,如清水能洗滌汙垢,如日照能成熟萬物。祈禱可以挖掘我們內心的能源,增加善業的力量,讓我們心中有佛,轉凡為聖。

有鑑於祈禱對心靈淨化的功能,一九九八年八月,星雲開始撰述《佛光祈願文》,從時間上,晨起到夜眠,對象則涵蓋各個階層,有為孕婦、新生兒、老人、生病者、父母師長、受虐兒童、受難婦女、殘障者、受刑人、警察、消防人員、駕駛員、清道夫、臨終者、往生者、社會大眾、自然生態、世界和平及參加朝山、水懺、梁皇、佛七法會者等。我也祈願《佛光祈願文》能走進每一個家庭,成為現代的課誦範本和法會的文疏,藉由《佛光祈願文》建立僧信四眾與佛陀接心的橋梁,在日常生活中,信受奉行正道,減少煩惱,增長我們的慈悲和智慧。

(佛光山法堂書記室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