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86期

河北曲陽石雕考察記


文/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林保堯   

河北曲陽石雕,是大陸1949年建國之後,重要大型標的代表的佛造像出土物,是年1953年冬至1954年春,就在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達2,200餘尊的石佛造像。其後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以及今天的河北博物院。兩岸開通後,「曲陽石雕」,即成為國內喜愛南北朝造像藝術者關注的焦點。

曲陽石雕,就中土造像史發展言,其價值就在煌煌的北魏佛教王朝于534年解體,到隋代581年的近50餘年紛亂間,這個短暫過渡的高家王朝期,反而造像骨子裡的出現「變動又創生」、「開放又獨有」的罕見新生創發式樣,令人著迷。這個短短的國祚,其北國境的古代定州,就是今天河北曲陽石雕的出土地。數年的關注考察下,略述一二有價值的案例。

一、龍樹菩薩曲陽出土

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的2,200餘件石佛造像中,珍貴造像銘記不少,其中〈北齊天保九年(558)高貴安夫妻造龍樹菩薩像〉,首見「龍樹菩薩」尊名題記,其坐像雖缺損,然坐像樹下確實有「龍」的腳,故經松原三郎學者探究知,確是《彌勒下生成佛經》龍華樹下三會的「彌勒」,解決了學界困擾半世紀餘的疑惑。再者,龍華樹菩薩的「龍華樹」,被釋為是中土「昇龍樹木」的信仰,幾已定說。

二、北齊菩薩寶珠背影

菩薩造像,飾以寶珠於冠上、服上等,不勝枚舉,然而在造像、或光背背後,特別在台座後座與像體跣足、或光背底邊之處,賦予一座習稱「寶珠背影」的範例,就不多了。此次移駕佛館的曲陽白石且修長的〈北齊東魏脅侍菩薩像〉,從像體背影觀之,在台座後的跣足處,正伸長出一具尖長形寶珠。這樣的像例,實屬罕見,倒是極幸運地,筆者在臺北亦見一鋪山西紅紗岩,且是「寶珠背影」的〈北齊菩薩像〉。2015727日在山西長志的「南涅水石刻館」第三展室考察,時赫然地地發現一鋪〈北齊菩薩像〉,兩者不僅皆是粗質洪砂岩,造型幾近雷同。重要的是,這樣的「寶珠背影」意匠,從何而來?

2015320日,有緣前往新開幕的鄴城博物館,在參訪中赫然發現光背後有「寶珠背影」的範例,而且案例不少。故知,此應是來自北齊鄴城。

三、龍樹背屏鄴城模式

北齊造像,盛行厚實透雕的雙樹背屏,甚而雙樹飾有昂首昇龍的雙龍意匠,即習稱的「龍樹背屏」。然其雙龍來自於何?甚為生趣。

因於199610月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造像的出土,在光背上方始現頭下尾上,懸於空中,罕見殊奇的「倒龍」莊嚴意匠,同時令人知倒龍應起於北魏晚期,到了東魏、北齊時,光背上不僅有倒龍,且逐漸向下衍變在主尊像的底邊台座上,衍生出雙隻「倒龍吐華」的優美意匠組合。然而,同時代的北齊鄴城,卻非倒龍吐華,而是截取青州「頭下尾上」的倒龍意匠,反轉變成「頭上尾下」昂首昇龍信仰的式樣,令人心領神會同樣的時代,不同地域的青州、鄴城兩地,卻出現完全「同種變異」式樣的對決與另類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