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86期

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 3/25開幕


文/河北博物院、編輯部 圖/河北博物院

中國的石雕藝術歷史悠久,風格獨特,在世界雕塑藝術史上獨樹一幟,曲陽石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曲陽縣城南部1 0 公里處有一座黃山,橫臥東西,壯若銀龍。相傳,西漢初年開國功臣張良的師父黃石公曾隱居此地著書立說,故名黃山。

黃山盛產白石,石質潔白瑩潤、純淨細膩、堅韌耐磨,既易受刀,又耐風化,是絕佳的雕刻用材。

據《曲陽縣誌》記載:「黃山自古出白石,可為碑誌諸物,故環山諸村多石工」。西漢中期,曲陽人已經開始利用白石來進行雕刻了。北魏晚期,曲陽人開始用白石來雕刻佛像。

1953-1954年,在原河北省曲陽縣修德寺遺址,出土了北魏至唐中期的佛教造像2200餘件。這些佛像是曲陽人在不斷吸收周邊佛教造像因素,並融入本地雕刻傳統的基礎上創作的,具有獨特的曲陽地方風格。

一、北魏

北魏時期的造像多為背屏式造像。造像題材主要是釋迦佛、彌勒佛和觀世音菩薩。佛像身著褒衣博帶式袈裟,高肉髻,面容清瞿,頭光飾蓮瓣,身軀瘦削,衣紋繁縟。北魏晚期,「褒衣博帶,秀骨清相」式佛像蔚為流行,曲陽造像也受到了這一風氣的影響。北魏晚期的佛像臉型清瘦,雙肩削斜,體態修長,風度瀟灑,這就是所謂的「秀骨清相」。

二、東魏

西元534年,北魏被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東魏歷時16年,定都鄴城。東魏時期,曲陽白石造像的規模急遽擴大。前期的造像基本延續了北魏風格,後期開始出現新的變化,佛像的身軀漸趨豐圓,繁縟的衣紋趨向簡練。從造像的題材上來看,彌勒佛像數量相對減少,而觀世音菩薩像數量劇增,人們對現實世界救苦救難的需求已經超過了對未來美好世界的憧憬。東魏時期,也出現了新的造像,如半跏思惟菩薩像、釋迦多寶二佛像。

三、北齊

北齊時期,佛教發展盛況空前,僅國都鄴城一地就有佛寺4000餘所,僧尼近8萬人,全境僧尼數量約200萬人。曲陽佛教造像的雕刻規模和水準亦於此時達到了高峰。這一時期觀世音信仰已經深入民心。曲陽造像中,既有單尊的觀世音菩薩像,也有雙尊的菩薩像,最具特色有雙佛立像、雙觀音菩薩立像, 也有雙思惟菩薩坐像。遍觀世界各地的佛教造像,只有河北曲陽才有大量的雙尊佛像。 

四、隋

隋文帝開皇六年(586),曲陽縣因盛產石料而被改名石邑縣,確認了曲陽在中國北方石刻中心的地位。隋代早期,佛教造像基本延續了北齊時期的傳統,仍以背屏式造像為主,雕刻手法也類似,但雕刻水準大不如前。菩薩造像上的帔帛也發生了變化,更多的只是在腹前簡單的打結,或是交叉在一起。隋代中期,雙身像和背屏式造像漸趨消失,圓雕作品開始興盛。佛像肌體豐滿厚重,衣紋非常的簡潔、流暢,新出現了鉤紐式袈裟。大型圓雕菩薩像多精雕細刻,精美豔麗的瓔珞掛滿全身,雍容華貴。

五、唐

唐代,中國雕塑藝術發展到了巔峰。藝術創作中寫實之風盛行。佛像褪去了威嚴、神秘、超然物外的神情,變得和藹可親。背屏式造像逐漸消失,單體圓雕造像成為主流。佛像肉髻相對較高,身軀健壯,肌肉飽滿。菩薩像則身體略彎,較具動感,不似北朝時期的菩薩像那麼平板。

曲陽是中國著名的雕刻之鄉。「上到九十九,下至剛會走,要說打雕刻,人人有一手。」這首流傳已久的民謠形象,佐證了曲陽石雕業的興盛。目前,曲陽縣劉金虎先生為曲陽石雕傳人,擅長以傳統手法雕刻佛像,此次發功德心,盡心竭力修復大佛,從而與河北博物院和佛光山結緣,共襄盛舉。

「金身合璧.佛光普照-星雲大師捐贈北齊佛首造像回歸」以及河北雜技、河北文化展演、河北博物院一筆字展、文化交流五年合作計畫賡續進行,都造就了佛光山與河北的因緣,恆長永繫。 

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

開幕:3/25 14:00 本館大堂

展期:2017/3/25~6/11

地點: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本館二樓第一展廳

學術研討會

主題:河北佛教藝術發展與信仰文化傳播之歷史價值  

子題:1. 河北地區佛教文化之探究

    2. 曲陽古今石雕藝術之遞變

3/25(第一場

主持人羅向軍 河北博物院院長

發表人馮賀軍 〈曲陽白石造像學術研究回顧〉、 胡國強 〈曲陽造像分期及意義〉

第二場

主持人林保堯 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

發表人陳悅新 〈佛衣與僧亡的漢化演變〉、潘亮文 〈河北曲陽修德寺出土造像所反映之歷史現象的觀察〉

主持人如常法師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專題演講林保堯 〈河北曲陽石雕考察記〉

3/26(第三場

主持人潘亮文 國立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

發表人藤岡穰 〈河北白玉像與曹仲達風格〉、田林啟 〈從白鶴美術館藏白石台座看北齊河北地區佛像造像的面貌〉、簡佩琦 〈試論河北曲陽「雙身」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