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96期

為什麼要重視川渝石窟?


文/四川博物院、成都博物館、編輯部節錄       圖/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等各鳴謝單位 

川渝石窟及石刻造像數量眾多,分佈廣泛,類型複雜,題材多樣,是中國晚期石窟藝術的典型代表。從分佈地域看,川渝地區北部、西部及東部等廣大地區均有分佈;從地形地貌看,主要分佈於河流階地溝穀地貌(如皇澤寺摩崖造像、廣元千佛崖摩崖造像、樂山大佛等)、沖溝(或季節性河流)崖壁溝穀地貌(如臥佛院摩崖造像、寶頂山摩崖造像等),構造剝蝕或侵蝕低山丘陵地貌(如北山摩崖造像、石門大佛寺摩崖造像等)等地形地貌,岩體多為中生代的砂岩。

川渝石窟及相關題刻自古便見於《輿地紀勝》、《蜀中廣記》、《金石苑》等文獻記載,民國時期,以法國、日本、中國學者為主的專業力量便開始了對川渝石窟的考察活動。上世紀四十年代迄今,中國學者通過對川渝石窟的調查、測繪、研究,建立了系統的石窟調查工作方法,公佈了大量的文字、圖像材料,並引入三維掃描成像等新技術,豐富了記錄與傳承方式。

四川佛教石窟和摩崖造像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雷玉華

中國南方地區的石窟主要集中在川渝地區。從佛教初傳中國至今,佛教藝術的歷史長卷便在巴山蜀水的懸崖峭壁上徐徐展開,川渝大地的崖畔、村頭就一直沐浴在佛國光輝之中,從未間斷。晚唐以降,北方大規模開窟造像活動漸漸衰落,巴蜀石窟與摩崖造像的開鑿卻日益繁盛,書寫了中國晚期石窟史上最輝煌的篇章。

川渝兩地所有的石窟和摩崖造像旁均有寺院修建,寺院內的佛像與壁畫保存下來者極少。但在成都考古發現的萬佛寺、西安路、同仁路、商業街、實業街等寺院遺址和佛像令人們驚歎不已。川渝石窟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珍貴文化遺產,在經濟、文化、雕刻、服飾、音樂、建築、繪畫等方面的研究與傳承價值還遠遠沒有體現出來,正等待著我們去挖掘。

四川省石窟保護綜述  四川博物院/韋荃

四川省現存大量石窟,因長期受生存環境等因素的影響,存在危岩體、風化、水害、裂隙、剝蝕、生物腐蝕、植物危害和保護性破壞等諸多病害,嚴重威脅石窟的生存,其保護工作一直是難以解決的難題。為此,五十多年來文物保護技術人員不斷研究與實踐,針對四川省石窟病害研究總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保護措施和方法。

研究學者有其嚴謹一面,藝術家卻以心靈的體悟呈現石窟藝術之美。

在石窟現場,藝術家李耘燕以細膩情感,觀察著石窟群像生機妙流的生命體、佛陀拈花微笑的眼神和菩薩纖柔秀美的身姿,感受著其中融聚的歷代匠人對自然、對生命的本真感受和美好憧憬。一種鮮活的靈性從石窟造像延伸到畫面,並且源源不斷地散溢出來,散放成一道道慈悲與智慧的生命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