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96期

川渝有哪些石窟─川渝石窟概述


文/圖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成都博物館、西南民族大學

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不知將多少美好阻隔,卻從未擋住過佛祖的腳步。自佛教從印度傳入中國,從新疆到敦煌,從雲岡到龍門,一路留下了諸多精美絕倫的石窟造像。然而晚唐以降,北方大規模開窟造像活動漸衰,川渝石窟與摩崖造像的開鑿卻日益繁盛,書寫了我國晚期石窟史上最輝煌的篇章。如今四川與重慶兩地保存著大批石窟及摩崖造像。

川渝地區石窟與摩崖造像按歷史交通、行政區劃以及造像特徵可分為川北、川西、川東及重慶四大區域。川北區以地處中原入川要道金牛道與米倉道的廣元、巴中兩地為中心,北朝末年受北方興盛的石窟造像風氣影響,率先開窟造像,造像承襲中原傳統,形成地方特色。廣元石窟以千佛崖、皇澤寺為代表,分佈于廣元城邊嘉陵江兩側的山壁上,是四川境內造像最集中、遺存最豐富、藝術價值較高的石窟群。巴中石窟以南龕、北龕、西龕和水寧寺保存最好、藝術水準最高。

川西區以成都為中心,包括樂山、眉山、綿陽等地,石窟及摩崖造像興盛于盛唐,地方特色明顯,唐宋時期包括石窟寺在內的佛教文化出現了很多新題材和新樣式,對周圍地區影響深遠。成都境內長秋山脈是石窟及摩崖造像分佈最豐富的地區,蒲江飛仙閣唐代摩崖造像就是代表之一,現存104龕,佛道造像並陳。樂山地區造像以樂山大佛最負盛名,位於市區東南淩雲山,瀕大渡河、青衣江、岷江三江交匯處,開鑿于唐代,是中國最大的一尊石刻造像。1996年峨眉山與樂山大佛一起作為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川東及重慶地區石窟及摩崖造像集中在安嶽、大足兩地。中晚唐至兩宋時期,中原北方石窟造像藝術逐漸衰落,安嶽、大足成為全國開窟造像最繁盛的區域,兩地造像地方化、世俗化的藝術特色走向成熟,成為中國晚期石窟寺的傑作。安嶽縣是目前中國已知的古代佛教造像最集中的縣,被譽為「我國古代雕刻的偉大寶庫」,有臥佛院、千佛寨、圓覺洞、華嚴洞、毗盧洞等9處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足石刻現存摩崖造像中列入文物保護單位的75處,以寶頂山、北山、南山、石門山、石篆山等「五山」石窟最著名。大足石刻1999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