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122期

大藏經通俗講座 專家說


「大藏經通俗講座」810日至11日於佛光山藏經樓法寶堂舉行,通俗講座四場下來,連同網路直播受益者達287千餘人。

主題一「佛法東來.西行求法」由佛光大學佛教學院萬金川院長主講「佛法東來」,玄奘大學宗教學系教授黃運喜主講「西行求法」。兩位學者學養豐厚,語氣幽默,運用各類圖表,深入淺出讓近千名聽眾迅速明暸東西交通路線、體認佛法東傳的不易,珍惜現今學佛的環境與資源。黃運喜講「西行求法」,並列舉玄奘、朱士行、法顯等人為西行求法的代表,給予高度評價。

主題二「大藏經的形成」由佛光山開山寮特助暨活動總指導慈惠法師主持,偕同5位與談人,從經典的結集、譯經、抄經、刻經、俗講、變文、經變、信仰等層面,探討卷帙浩瀚的藏經古往今來之路。慈惠法師表示,星雲大師最關心的是佛法如何讓人人都懂,所以特別安排通俗講座。說明大藏經又名「一切經」,經由分類整理有三藏十二部,三藏是「經、律、論」,十二部又稱「十二分教」。無論出家在家,都認為佛陀所說的法就在經典中,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

主題三「大藏經的故事」由佛光山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佛光大藏經.藝文藏》主編妙書法師介紹佛教傳入中國,為保存佛教典籍的存續,歷經宋、遼、金、元、明、清等流傳,有官刻與私刻,版本20多種。從北宋《開寶藏》、近代《大正藏》、《佛光藏》及《趙城金藏》、《龍藏經》等。每一種藏經製作及編輯,都有動人心弦的故事。永本法師也並分享編藏的心境:「雖然寂寞,時時與真理相伴;雖然無聲,天天與祖師大德相遇…。」

主題四「藏經面面觀」,由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主持,與談人《佛光大藏經‧華嚴藏》主編滿紀法師、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資料服務組編審兼組長張圍東、台灣戲曲專科學校歌仔戲科專業及技術副教授許亞芬,從編藏、館藏以及歌仔戲,分享信仰與宗教實踐,和經典的文化、學術意義等。

如常法師說明「佛經寫本與刻本特展」正在佛館展出,分為四大部分:「妙法梵音」、「佛海津梁」、「正法寶藏」和「數位科技」,讓大眾走進時空、穿越時空,一覽藏經二千多年的形成和演變。

滿紀法師說,一部佛經的傳抄,不只淨化、感動,甚至震撼人心,如此的穿透力,想必當初寫經、刻經和護經的人都是發大心的修行人,這些經典走過千年的風霜來到面前,依然感動千千萬萬的人。法師每天的工作就是打開佛經,弄懂文意,然後鑲上珍珠瑪瑙─標點符號。有時會以為自己是古籍修復師,將藏經的瑕疵小心修復「還他一個本來面目。」

張圍東說明國圖館藏佛經約400多部,雖不算最完整,但都有每個時期的代表,如《崇寧藏》、《思溪藏》、《趙城金藏》等。有刻本、寫本和拓片等,唐代寫本較多,但傳世的少,宋代後刻本多,分為官刻、私刻。國圖典藏的佛經有寫本、刻本等,可以提供思想史、文學史、民族史、語言學等方面豐富的史料。

大藏經通俗講座回響

宜蘭愛兒園院長 真顗法師

兩天四場的講座,場場精彩,尤其佛光山法師們的分享更是動人心弦,實是修行者的典範!我不斷將直播轉發分享給我所認識的人,希望有更多未能親臨現場的人,也能同沾法益,然後有更多的感動、信心和發願。

新竹法寶寺 蔡福吉

聽過講演解說,此後會更加尊重經本。經本從印度翻山過嶺、橫越古今,傳到現在人的手上,千辛萬苦,得來不易。

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執行祕書 郭銘群

萬教授與黃教授把先賢的取經路線以及高僧人物做一個說明,將他們經歷的千辛萬苦傳達得淋漓盡致。通俗講座的形式沒有學術那麼生硬,這還是我第一次體會到大藏經的整個歷史淵源,走出會場以後,覺得佛光山的每一個地方都非常具有歷史意義。

台北道場 王慶芷

一直以來大藏經對我來說是非常神聖跟神秘,知道它浩瀚如海,聽過講座之後揭開這個面紗,非常高興。能有一個循序漸進的導引,讓我們慢慢一步步走近,窺探藏經的奧義,建構起一點點小概念:什麼叫大藏經。

台南講堂 陳孝芸

永本法師講到很多故事、禪宗公案,還講到整個編纂的過程,過去的經典都是沒有標註符號,讀了也是迷迷糊糊不知道在念什麼,跟著唱誦,但是經過標註符號以後就比較容易了解經典裡面在講什麼。

台中 蔡師姐

需要多少因緣具備,才能看到這些藏經以及聽到藏經的故事,身為一個佛弟子,感觸良多,真是太感動了!我找到信仰的根,那就是佛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