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109期

涅槃境界之美


涅槃圖,日本和歌山伊都金剛峰寺藏。佛陀於娑羅雙樹間入滅,佛弟子於四周圍繞

世界佛教美術圖典精華版,P194

文/編輯部  圖/佛陀紀念館、世界佛教美術圖說大辭典

涅槃」一詞,最早出現在原始佛教的教理「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佛陀早已教導弟子修行的次第,也是最初的根本教法,為了破除眾生的我執、法執,出離生死之苦。涅槃寂靜就是滅除貪、瞋、痴、慢、疑等諸煩惱,身心俱寂的一種解脫境界。

涅槃的深義

佛陀世壽八十示現身疾將入涅槃之際,首座弟子智慧第一的舍利弗不忍見佛陀涅槃,表達要先回故鄉比佛陀早一步涅槃,佛陀也應允了。大家都納悶舍利弗是僧團中的長老,為何要提早入涅槃?

舍利弗曉以大義:「這個世間是無常的,大家不都常聽佛陀這樣說嗎?須彌山有崩壞的時候,大海有乾涸的一日,如同芥子那麼微細的我,舍利弗色身的死亡,是當然的,這就是世間的實相。」舍利弗藉由自己示現,明白告訴大家,只要是人都會面對這一天的到來,和佛陀一樣都不可避免的,所以不要眷戀執著。

然,涅槃不等於死亡,佛陀示現色身的死亡,另一層深義,也在示現生命尚存之時,就要修行涅槃境界。涅槃即是指自心達到最寂靜、最高的一個境界,也就是契悟空性。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時,曾有比丘請示世尊,比丘命終之後,趣向何處,才算善趣呢?世尊開示:「涅槃才是比丘們的善趣。當從現在開始,藉種種方便精勤修道,將來才能證得寂滅涅槃。諸位比丘,當如佛所說,如實修學。」

《涅槃經》影響至深

《大般涅槃經》是集涅槃思想之大成,簡稱《涅槃經》,在西晉之後出現了三種譯本,受後世重視。一是東晉僧人法顯譯的《大般泥洹經》6卷。二是北涼譯經師曇無讖所譯的《大般涅槃經》40卷,世稱北本。三是劉宋慧嚴、慧觀與詩人謝靈運等根據前述兩譯本進行改編的《大般涅槃經》36卷,世稱南本,影響至極,是梁武帝下詔集解《涅槃經》的底本,曾於同泰寺宣講此經,修涅槃懺。

在佛教教義上,《涅槃經》引人探究,在佛教藝術上,涅槃經變也引為故事說法的一種方式。涅槃經變可分二大部分,一是世尊臥佛狀,一是眾弟子舉哀悲傷狀。涅槃變相在佛教藝術史上是重要題材,有佛教信仰之處,就有涅槃經變的壁畫或雕塑的遺蹟。如敦煌莫高窟第332窟涅槃經變、如山西博物院藏的「涅槃造像碑」,如陝西西安臨潼博物館藏的「石舍利寶帳」帳體也有涅槃變相圖。涅槃的境界是令後世修行者或是藝術者引以為探的契點。

《涅槃經》涵蘊太廣太深,一般人不易理解,但又引起學者、研究者好奇探討「常樂我淨」的境界,此境界惟佛能證,但佛陀說人人都有如來佛性,所以人人都可修行成佛。

禪宗和《涅槃經》

佛在靈山會上拈花示眾,也令後世不斷地傳頌—佛曰:「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涅槃,是不可說的,它原是修行上最微妙的境界,但佛陀卻下了個伏筆,也成了禪宗修行者依循的脈絡及宗旨。

在《從容錄》裡:「 南泉問座主:《涅槃經》以何為極則? 主曰:「以如如為極則。」泉云:「喚作如如,早是變也!」禪宗指出《涅槃經》以「如如」為極則,要靠親身體驗故不可說破。

禪宗故事裡和《涅槃經》有關,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於六祖惠能大師,東山得法領受衣鉢走避惡人追逐,「至廣州法性寺,值印宗法師講《涅槃經》。時有風吹幡動,一僧曰『風動』,一僧曰『幡動』,議論不已。惠能進曰:『不是風動,不是幡動,仁者心動。』一眾駭然。」

當惠能大師為無盡藏比丘尼釋解《涅槃經》妙義的過程,也是精彩可歎。在六祖眾多弟子中,神會禪師可以說最契得惠能大師的無住與涅槃—「無住而住,常住涅槃。無行而行,即超彼岸。如如不動,動用無窮。念念無求,求本無念。」這也呼應了南泉問座主《涅槃經》的極則,不可言說的禪悟境界。

 

佛陀涅槃相-佛館玉佛殿白玉臥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