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107期

「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學者論文摘要

文/佛館國際組、編輯部節錄 圖/佛陀紀念館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非常重視「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展覽暨學術研討會,特於會前舉行記者會說明,從考古遺址與科技鑑定、測繪紀錄等,展現佛教歷史和佛教文化的深度及廣度。以下節錄學者論文摘要以饗大眾。


佛陀年少時成長之地—迦毗羅衛古城的新發現

羅賓‧康寧翰教授 英國杜倫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

直至十九世紀以前,佛陀年少時成長之地—迦毗羅衛古城的確切位置都已失佚。近四年來,尼泊爾國家考古局、藍毗尼發展信託、杜倫大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席、斯特靈大學和拉籌伯大學著手進行新一期「佛陀誕生地藍毗尼的保存與管理加強計畫」,聚焦提羅拉科特(迦毗羅衛古城)的考古調查。


重新發現藍毗尼—佛陀誕生地

科什山˙普拉薩德˙阿查理雅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日本信託基金項目考古調查聯合主任、尼泊爾國家考古局前局長

現今藍毗尼和許多佛教聖地皆被遺忘,甚至被吞噬於叢林之中或被轉化融合於其他教派和習俗裡。本篇分享重啟藍毗尼考古調查後,從摩耶夫人寺延伸的新考古文化層所挖掘研究的重要發現。


佛陀誕生地的管理:藍毗尼園

默帝耶法師 尼泊爾藍毗尼發展信託副主席

藍毗尼是世界上所有佛教徒心中最神聖的朝聖中心之一,為人類的世界遺產保護區。須採取綜合措施來保護其自然及文化遺產,確保藍毗尼作為世界朝聖地的持續發展。默帝耶法師出生於藍毗尼園,受政府委託負責協助佛陀誕生地的發展,致力於藍毗尼改造,希望它成為美好的地方;讓人們學習佛教徒如何在人類與自然之間取得和諧平衡。


保護佛陀誕生地景觀

拉姆‧巴哈杜爾‧孔瓦爾 尼泊爾國家考古局考古處處長

佛陀誕生地景觀,也被稱為大藍毗尼園區,涵蓋魯潘德希、納瓦爾帕拉斯及迦毗羅衛古城三個地區。這些重要的考古遺址將隨著發展的加速而日益受到威脅,為了應對這一威脅,國際專家和考古研究員持續記錄佛陀誕生地景觀內已知和新發現的遺址,以確定需要保護和監測的地區。

 

與佛同行—認識杜倫大學的典藏

克雷格‧巴克萊博士 英國杜倫大學博物館總館長、芮秋‧巴克萊博士 英國杜倫大學東方文化博物館策展人

杜倫大學擁有三家博物館和數間藝術、科學館典藏。其中,英格蘭東北文化瑰寶之一「東方文化博物館」收藏逾33,000件與偉大的亞洲、北非文化相關的世界級文物。博物館典藏包含重要佛教材料,其中包括南亞、東亞、東南亞文物,這些文物可從一世紀追溯至現代。


犍陀羅巴基斯坦豐富的佛教遺產

穆罕默德˙阿什拉夫˙汗教授 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阿塔姆大學亞洲文明研究所前所長

教授專精文化遺產、佛教藝術與建築、犍陀羅的佛教文明。本篇分享犍陀羅巴基斯坦豐富的佛教遺產,包含刻有希臘雅典娜女神的古錢幣及不同風格的佛像、雕刻與佛寺造型。


佛陀在中國十六國時期的重要性—中國聖王與佛教轉輪聖王的同化

覺瑋法師 澳洲南天大學佛教研修學系主任及人間佛教中心主任

主要探討在中國歷史上五胡十六國動盪的年代裡,佛陀所代表的重要性以及對王權的影響力。旨在證明各宗教的同化過程需要長時期的創新與時機。


尼泊爾大藍毗尼園區的朝聖規劃

西村幸夫教授 日本神戶設計大學教授

藍毗尼要如何容納愈來愈多的朝聖者,以及保護藍毗尼的歷史遺跡和宗教活動是一個難題。東京大學團隊自20107月以來,一直致力為藍毗尼制定更好的保護計劃。這個也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開展的「佛陀誕生地藍毗尼的保存與管理加強計畫」項目之一。


記錄佛教朝聖的非物質遺產

艾拉˙普洛克 美國紐約國家地理攝影師

艾拉將遺失的悠久歷史和考古學融入生活當中,隨後被派往藍毗尼園,參與拍攝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從事的專案。當考古團隊專注在發掘、記錄和保存文物之時,他由聖地的非物質遺產,捕捉現今仍與佛陀相關的尊崇,是他創造圖像最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