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99期

筷意生活—中國箸文化展 旅順博物館典藏展


文/旅順博物館、編輯部  圖/旅順博物館

箸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為了繼承和弘揚傳統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旅順博物館和財團法人人間文教基金會共同主辦《筷意生活—中國箸文化展》,星雲文化教育公益基金會、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將於2018120日在本館第一展廳開展。

探尋箸的起源—新石器時代原始進餐用具

《說文‧竹部》:「箸,飯攲也。從竹,者聲。」箸是用來吃飯的器具。箸,即筷子。新石器時代的先民以陶釜、陶鬲、陶鼎等炊具蒸煮食物,熱食的出現促使了餐具的發明。在七千年以前,中國先民便以粟或稻為主食,米飯或粥的飲食形式促使了最早的進食器—骨匕的出現(匕,即現代的湯匙、調羹)。

箸文化的形成—先秦至兩漢時期箸的廣泛使用(西元前2070∼220年)

《韓非子.喻老》載「紂為象箸而箕子怖」,這是史料中對箸的最早記載,陳述了箕子對商紂王使用象牙筷子這一奢靡現象而可能導致的諸多不良後果的擔憂。至周代,社會禮制愈發嚴格,用箸亦是如此,出現了「飯黍毋以箸,子能食者,教以右手」等宴席用箸禮儀,由此也促使了箸文化的形成。

箸文化內涵的豐富—魏晉南北朝至隋唐五代時期的箸文化

魏晉南北朝時期,烹飪手法及炒法的盛行,使箸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隋唐時期,箸作為文化使者遠播朝鮮半島及相鄰國家,更被賦予了耿直、寧折不彎等人性化的內涵,箸的材質選擇和製作工藝可謂精益求精。

箸功能的多元化—宋遼金元時期的箸文化(西元960∼1368年)

宋遼金元時期是中國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時期,箸取材豐富,製作工藝精細,箸面裝飾豐富多彩,極富表現力。常用的竹箸、木箸外,銅箸、銀箸成為上層社會用箸的主流。同時,箸由進食工具向多種社會功能轉變,廣泛用於隨葬、婚慶、占卜等各種民俗活動中。

當代筷子(1949年以後)

在當代中國,筷子是人們一日三餐主要的進食用具。從一般大眾化的竹、木筷子到既實用又富工藝觀賞價值的名貴質料筷子,應有盡有。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關於中國箸文化史的研究方興未艾。近代以來,隨著大量華人移居海外,用筷子進食的習慣也就在世界各地流布開來。

筷意生活—中國箸文化展 旅順博物館典藏展

展期:2018/1/20-2018/4/29

地點: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展廳

洽詢電話:+886-7-656-303340024003

佛館官網:http://www.fgsbmc.org.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