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星雲大師 節錄/《星雲大師全集》第三類【教科書】/佛教叢書23教用(3)
圖/佛光緣美術館總部
利用色彩、線條,描繪各種形像並表達情意的作品,稱為繪畫。
繪畫在中國以藝術形式出現,始見於旗幟、服裝、門板、牆壁及各種平面的繪飾之上。漢代以後,繪畫藝術技法日臻成熟,一般廳堂、宮殿的內部更以壁畫作為裝飾,甚至到了唐朝,寺廟幾乎全以壁畫作為壁飾,形成一種獨特的繪畫藝術。
繪畫與雕塑、建築同為「視覺藝術」的三個主要類別。在中國的傳統藝術中,不論是建築、雕刻、繪畫,凡具有高度代表性的藝術作品,無不與佛教淵源深厚,其中尤以佛教繪畫在中國繪畫史上更是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從東漢到六朝,佛教繪畫不但成為整個中國藝術的主流,在六朝時期,凡從事繪畫的藝術家幾乎都能創作佛畫,佛畫已然是繪畫的中心。除此,享譽世界的敦煌、雲岡、龍門、麥積山等石窟中的壁畫,更為中國繪畫史留下光輝燦爛的一頁。根據《歷代名畫記》記載,在西安、洛陽兩地就有數百片繪有極樂世界、地獄變相圖以及佛陀、菩薩、羅漢、力士等圖像的壁畫。可惜這類作品今日在中原地區幾乎已經蕩然無存,所幸在絲路途中的敦煌石窟還保存了豐富的佛教壁畫資料,因此可以說,佛教繪畫不但豐富了中國的繪畫藝術,尤其石窟壁畫更發揮了保存中國文化的功能,可謂厥功甚偉。
佛教繪畫的源流
佛教發源於印度,佛教繪畫當然也溯源於印度。根據佛經記載,早在佛陀時代,寺院就已經有了佛教繪畫的流行。
當時繪畫有四個目的:一、莊嚴寺院道場;二、宣揚佛陀教法;三、顯揚佛陀聖德;四、增益修道因緣。
後來,佛教在東漢明帝時傳入中國,佛像繪畫也隨著盛行於中國,這在《弘明集》卷一有詳細的記載:
昔孝明皇帝夢見神人,身有日光,飛在殿前,欣然悅之。明日,博問群臣:「此為何神?」有通人傅毅曰:「臣聞天竺有得道者,號曰佛,飛行虛空,身有日光,殆將其神也。」於是上寤,遣中郎蔡愔、羽林郎中秦景、博士弟子王遵等十八人,於大月氏寫佛經《四十二章》,藏在蘭台石室第十四間。時於洛陽城西雍門外起佛寺,於其壁畫千乘萬騎繞塔三匝,又於南宮清涼台及開陽城門上作佛像。明帝存時,預修造壽陵,陵曰顯節,亦於其上作佛圖像。時國豐民寧,遠夷慕義,學者由此而滋。
這就是佛教繪畫在中國流傳的起源,隨後並伴隨著佛教的南北傳布而流傳於諸邦,譬如南傳的錫蘭、暹羅、緬甸等,及北傳的尼泊爾、于闐、西藏、韓國和日本等地寺院的雕刻、繪畫,處處均充滿著佛教藝術色彩,誠如西藏佛教史上所載:「佛教流行之處,便有宗教藝人之高手。」由此可見佛教對繪畫藝術影響之鉅。
佛教對繪畫藝術的影響
中國與日本、印度,同被舉世公認為亞洲國家中,繪畫藝術最古老,成就最卓越者。這三個國家的共同特徵是,他們的繪畫都受佛教很深的影響。例如中國繪畫最早的表現形式之一是壁畫,而中國壁畫有史可考的年代為漢朝,當時佛教初傳中國,塑像及壁畫隨之茁壯蓬勃,南方以寺廟壁畫發展為主,北方則多石窟造像。
根據史書記載,唐代繪製了大量的佛、菩薩以及佛經故事的卷軸和壁畫,可惜至今倖存者寥寥無幾。南宋的繪畫屬於中國山水畫的古典時期,許多畫家受到禪宗的影響,揚棄以往注重色彩與線條的畫風,以最精簡的筆法表現一種空靈的意境,展現出柔和、抒情的風格。
自古以來,由於佛教與藝術的緊密結合,不但使得繪畫技巧一再創新,更豐富了繪畫題材,因此一流頂尖的藝術作品均非佛教莫屬。如上所述,中國著名的敦煌、龍門、雲岡、麥積山、炳靈寺、鞏縣、天龍山、響堂山、陀山、雲門山等石窟繪畫,都是令中國人引以為傲的藝術典範,甚至名山叢林也因收藏名家畫作而名聞藝術界。這些萬世不朽的佛教藝術,是中國文化之傲,也是世界人類共同的寶藏。
閱讀全文,請連結 https://reurl.cc/ZGevW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