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143期

佛館十周年
—故事回憶說

很多人對佛館有深度的感情,不論是文化界、藝術界、教育界,或學術界、宗教界,來過佛館,都和這一片土地產生情感的連結;更多的是對創辦人星雲大師建館的智慧,無比的佩服與讚譽。這種無私的分享,讓更多人認識了佛館,從台灣到世界,無遠弗屆的廣傳,盡是無上功德!

慈悲與智慧─星雲大師創建的佛陀紀念館

◎文/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創辦人    轉載201112月號 第306期《遠見雜誌》

 

當世界出現偉大的新建築時,即為全球焦點。如今這一座萬人矚目的新建築誕生,閃耀著文化生命與佛教世界的光芒,那就是──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這座磅礡建築的擘畫者是星雲大師。多年來他有一個深藏於內心的強烈願望:讓世人感受佛陀的精神。在建國百年的十二月,星雲大師實現了願望並把它獻給台灣百姓、華人世界、全球教徒。

回溯發願建館供奉之初,從一九九八年迎回佛牙舍利,這座佔地一百公頃,歷時九年,位於高雄佛光山上,即將於今年十二月落成。在這漫長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想像這其中經歷了無數的艱辛、無數的心力,及無數的期許。

近幾年我都在佛光山度春節。每次上山,想聆聽的是星雲大師的話,想看的就是興建中的佛陀紀念館。每次走到現場,就震撼於紀念館的雄偉;每次離開,心中惦念這座偉大的建築真能如期完成嗎?

最近一次當我漫步在即將落成巍峨的建築群中,不論是仰望中央「本館」,或是遠眺「四聖諦塔」、縱觀「八塔」,從各個角度觀賞,對星雲大師的構思與用心,感動不已。  

我不是佛教徒,置身佛陀紀念館的遼闊天地,怦然產生了三種感覺:

第一、這裡的「時間感」悠長

佛陀紀念館供奉佛牙舍利,回歸的是二千六百年前佛陀的教化。不只溯返深遠的佛陀之心,更前瞻於數千年之後,例如「地宮」,就是一個充滿未來觀的設計。

地宮收藏具有當代性與紀念性的文物,讓後世子孫藉以了解先人的歷史。將來每百年開啟一個地宮,四十八個地宮要經過四千八百年,這是多麼浩蕩的時間巨流。

二○一一年二月,我在現場,參加「地宮珍寶入宮法會」;幸運的是,我有緣得以手捧珍貴文物「五穀磚」,放入地宮。「五穀磚」是來自佛陀祖國的聖物,未來再出土,恐怕已是數百年之後了。這一刻讓我感悟,人類的世世綿延,正是代代接連的。

第二、這裡的「空間感」生動

過去半個多世紀以來,星雲大師把深奧的佛理,書寫成文字、講說成易懂的故事、編作成朗朗上口的歌曲、演繹成感動人心的戲劇;現在,更透過佛陀紀念館的興建,把深奧的佛理,規畫成人人可親近的空間。

想要禮佛、禪修的人,館內有佛殿、有修行小洞窟。想要參觀藝文展覽的人,館內有美術館。想要享受園林幽趣的人,佛陀紀念館有花木扶疏、山石錯落有致的「祇園」。想要喝水用餐的人,館內有造型優美、窗明几淨的「滴水坊」。

不論大人、小孩、長者,都能在佛陀紀念館,找到舒適的空間。這正是佛光山最能體會人心的地方。所有這些空間之所以令人留戀,就因為它的底蘊是在奉獻與行善。

第三、這裡的「人間感」細膩

我一直記得星雲大師對「人間佛教」的解釋:「佛說的、人要的、淨化的、美善的;凡是有助於幸福人生增進的教法,都是人間佛教。」這樣平易近人的說法,在館裡的「八塔」,看到了具體的實現。

八塔中每座塔的第一層到第七層,是珍藏佛教文物的天宮,這是「佛說」的象徵;而每一座塔的基座,有年輕朋友活動集會的場所,有專屬青少年的設施,有公益基金的社會服務,有接待參訪者喝茶、提供服務的客堂……,這都是「人要」的細膩規畫。

這三種時間感、空間感、人間感,融合了歷史與宗教、信仰與文化、生活與實踐,竟然能奇妙地和諧地匯聚在佛陀紀念館的「實體感」上。

星雲大師是「人間佛教」的倡導者,也是「台灣奇蹟」、「寧靜革命」、「台灣之光」的實踐者。他的一生,改革了宗教,改善了人心,改變了世界。

矗立在南台灣的佛陀紀念館,是佛光山的新氣象,更是星雲大師盡一生心力所構造的心靈新地標──啟導世人追求慈悲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