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101期

【神明聯誼 論著篇】學者深入研究神明聯誼之宗教和諧


文/許鶴齡、蔡昌雄、廖俊裕       圖/何傳岡

「世界神明聯誼會」體現宗教的生命終極關懷

文(摘要)/許鶴齡 佛光大學宗教學研究所副教授

星雲大師認為「宗教關懷人類的精神是相通的」,並肯認信仰能淨化人心,指引人生方向及提升生命境界。星雲大師在《貧僧有話要說.十七說 神明朝山聯誼會》提到「神明聯誼會」的成立緣起及理念,「不管什麼宗教,所謂信仰都是代表自己的心,儘管人不同,信仰的對象不同。其實,人心要有信仰,這是都一樣的。」透過「世界神明聯諠會」除能促進宗教融和的相互尊重與理解,亦能作為宗教對話實踐的起點。20161225日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主辦,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承辦的「2016世界神明聯誼會」,共有宮廟教堂685間、神祇2188尊,締造「最多宮廟教堂參與」及「最多宗教的佛像神尊聚集」的兩項世界紀錄和逾十萬名信眾共同參與盛會,實開啟大眾認識臺灣宗教信仰所蘊藏的豐富寶礦。

從「世界神明聯誼會」的宗教現象,值得對活動予以深刻觀察與研究。因此,本文企圖透過「世界神明聯諠會」,立足在地對臺灣佛、道、民間信仰特質的理解,進而省思宗教信仰與個己生命的內在關聯性,體認世界神祇對生命的關懷與實踐,以延續發揚宗教對話及和諧交流,並由下列的五個向度探究「世界神明聯誼會」:「一、神佛宗教對話饗宴-世界神明聯誼會,二、神祇信仰的生命教育-生老病死關懷,三、神祇信仰的品德教育-義正道慈德行,四、神祇信仰的生涯教育-士農工商服務,五、神祇信仰的生活教育─食衣住行育樂。」透過上述的討論,期能回應當代諸多攸關生命困境課題,俾助社會大眾的人文陶養與品德提升,達至身心靈開展與安頓生命的終極關懷。

從宗教對話到宗教參與-佛光山「神明聯誼會」的新宗教多元論意涵

文(摘要)/蔡昌雄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助理教授

佛光山自2011年起於佛陀紀念館舉行「神明聯誼會」迄今,參與的宗教團體數目逐漸增加,到2016年已達六百八十五個單位參與。根據媒體估計,2016年與會的神明像高達二千一百八十八尊,與會信眾則達到五萬餘人。此一由佛光山發起、由中華傳統宗教總會執行籌辦的宗教盛會,邀請對象雖然是以神道信仰的民間宗教宮廟為主,但也廣及天主教及其他世界宗教團體,其規模之大、參與的神明,宮廟數以及信眾人數之多,已打破多項世界紀錄,在可預期的未來還會持續將記錄推進到更高的境界。由於「神明聯誼會」活動海納百川的創舉,以及其對人類未來宗教願景所帶來的衝擊影響至巨,因此對於此一活動在「多元文化主義」與「宗教多元論」當道的今日世界中,其活動意涵究竟透露出怎樣的宗教訊息,確實是一個值得宗教學界探討與省思的課題。

基於此一當代宗教發展趨勢與宗教學理探討背景的考量,本文從「宗教參與」取代「宗教對話」的角度切入,詮釋「神明聯誼會」所透露的「新宗教多元論」訊息。具體論理鋪陳將從以下五個子題逐次展開:()人間佛教脈絡下的神明聯誼會;()宗教多元論的主張與思維;()宗教對話的價值與侷限;()以參與替代/促進對話的宗教意涵;()神明聯誼會的宗教參與精神。

本文的基本論點是:由佛光山發起、推動與舉辦的「神明聯誼會」活動,是在人間佛教的思想脈絡下進行的,從此一活動所蘊藏的宗教意涵檢視,與時下多元宗教世界中主流推動之「宗教對話」運動有所不同;該活動所展現的「宗教參與」精神基本上已重塑了「宗教多元論」的內容,本文以「新宗教多元論」稱之,其意義與內涵對世界宗教發展及當代宗教學理論,均具有高度啟發價值。

論宗教和諧之可能—以聖俗合一的「世界神明聯誼會」為例

文(摘要)/廖俊裕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

依照馬斯洛( A. H. Maslow ) 的需求理論,物質經濟發展到一個階段,「精神」層面的需求,便會油然而生。本文基於二十世紀末以來,宗教的盛行產生的「宗教熱」現象,而由全球化的接觸,宗教熱現象常常產生宗教衝突與宗教對話的諸多事例,說明作為價值觀基礎的宗教信仰,常常演變成宗教衝突。

這種宗教衝突現象如何解決?學者以往提出「對話」等概念,試圖做為解決宗教衝突的一種可能途徑,對話的基礎在創造一個「可共量性」的基礎上。近數十年來,宗教間的可共量性概念為「終極關懷」、「神秘經驗」、「神聖」等概念,也舉辦許多場的學術研討會,但因為人常常「頭腦知道行為做不到」、「高層傳統與低層傳統之間的對立」的感覺,致使透過「對話」途徑產生的宗教和諧的效果較為低微,效果還未明顯。

星雲大師提出「聯誼」的概念做為基礎來處理宗教衝突以達到「宗教和諧」的某種可能,並使佛陀紀念館舉辦「世界神明聯誼會」。設計的流程以陣頭展演、藝術表演、祈福法會等形式為主,對話溝通為輔進行,期間各宗教團體的「神祕經驗」、「神聖」透過陣頭展演與藝術表演、祈福法會等「儀式」呈顯,「神祕經驗」、「神聖」不再只是學術研討會上的抽象概念,也不再只是「高層傳統」上的流行語彙,無法下貫到「基層傳統」。神聖的神祕經驗可以當下透過儀式而體會感受,致使「神聖性」落實到當下的凡俗中,以達到「聖俗合一」的神祕經驗。由此「神聖與凡俗合一」活動的呈現,「聯誼」做為宗教交流的基礎,可以達到Martin Buber的「我與你」關係,而非「我與它」的關係。

各宗教團體產生彼此的「我與你」連結,和諧交流、互尊互重。對比於當今世界因為宗教熱,產生了種種宗教衝突事件,用「對話」形式來解決宗教衝突而言,「世界神明聯誼會」的途徑顯然有效得多,由此達到宗教間交互承認尊重的經驗體會,使宗教和諧得以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