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94期

霓裳華冠─多彩貴州苗族服飾展覽


文/圖     貴州省文化廳、貴州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財團法人沈春池文教基金會

第四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系列活動

「守望精神家園─第四屆兩岸非物質文化遺產月」今年以貴州為主題,98日至24日將於佛陀紀念館本館大堂及佛光藝廊展出「霓裳華冠-多彩貴州苗族服飾展覽」、多彩貴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演出,高雄專場將於99日在佛陀紀念館大覺堂舉行。

多彩貴州,不僅代表著豐富多姿的貴州自然風光,亦是絢麗多彩的貴州民族文化的表現,而貴州苗族服飾姿態萬千、異彩紛呈,以其精湛的工藝、絢麗的色彩、繁多的款式、豐富的文化內涵成為苗族文化的重要載體,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

近年來,以貴州服飾之相關展覽主軸中,此次佛館展出之盛裝數量及種類規模乃數一數二。來自於貴州苗族28套盛裝服飾,讓觀眾從展覽中,一次就能看到貴州各區域最具代表性的苗族服飾精品,體驗苗族文化的絢爛多姿。藉此展覽也同時邀請了非遺傳承人進行工藝現場示範教學及展覽教育推廣課程講座,歡迎民眾一起來報名參與。

苗族刺繡

苗族刺繡工藝具獨有的藝術風格和刺繡特色,同時也是分辨苗裝風格支系特色的重要基礎。苗繡以五色彩線織成,基本多為幾何圖形,如方形、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也有麒麟、龍、鳳、蟲、魚、花卉、石榴等物象圖案。苗繡講究對稱美、充實美和豔麗美。

其技法主要有平繡、鎖繡、縐繡、辮繡、釘線繡、打籽繡、貼布、挑花等,針法多樣,令人歎為觀止,圖案與造形上大量運用各種變形和誇張手法表現苗族創世神話和傳說。苗繡於2006年入選大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銀飾

苗族銀飾為純手工製作,從匠師對於造形的精心設計開始,須從頭鑄煉白銀,反覆吹燒、鍛打製成薄片、銀條或銀絲,透過壓、鏨刻與鏤等技術製出紋樣,最後焊接或編結成型,並依需求進行鑲嵌、擦洗與拋光等環節,由繪圖到雕刻製作共歷經30道以上的工序,是一項相當繁複的工藝技術。

每逢重大節日,苗族女性身上戴滿銀飾品,婚嫁之時更是不可或缺,盛裝時全身可重達1015公斤,銀飾在苗族價值觀中也反映著家庭財富的象徵及族群身分。故銀飾的樣式無不華麗繁複,蘊含著眾多象徵意涵,如吉祥如意、規避凶邪、美好幸福等,更承載著贈送者與配戴者的人生觀。苗族銀飾工藝於2006年入選大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蠟染(畫)

苗族蠟染原先用於裝飾苗女服飾,後來延伸到各式居家物品的妝點,風格古樸、粗獷而奔放,紋樣面積大。苗族蠟染屬於一門綜合性手工技藝,從紡織、繪畫到印染,工藝程序複雜。苗族蠟染主要以「點蠟」(以圓點排列成虛線並組成圖案)和「畫蠟」(以實線勾勒成圖)兩種方式進行防染工序,以藍靛染色後製成紋樣。

圖案大致可分為「幾何紋」和「自然紋」兩類,前者是按流傳下來的傳統製作,最具代表性的是一種名為「哥渦圖」的螺旋紋;後者素材取於自然界的動植物和生活,需依靠傳承人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創造兼具抽象與具象特色的紋樣。苗族蠟染技藝於2006年入選大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苗族剪紙

苗族剪紙,歷史悠久,是一種與生活緊密相關的民間藝術。苗族婦女穿著的那些彩衣、花鞋、背裙、褡褳、荷包、童帽、帳簾和圍兜上所繡出的那些千姿百態的花草鳥蟲、栩栩如生的刺繡,都離不開剪紙,也因此苗族婦女對於剪紙都相當熟稔。

苗族剪紙俗稱「花紙」、「剪花」、「繡花紙」,在苗語中又稱「西給港」(意為動物剪紙)及「西給榜」(意為花卉剪紙)。剪紙圖案的發想除了來自於刺繡圖樣的要求,同時也來自苗民對生活中大自然環境的細心觀察及各支系的審美觀。

黃平泥哨

黃平泥哨有飛鳥走獸、蝶蟲蛙魚、家禽六畜等。色彩一般以黑底點紅綠為主,兼雜黃、白、藍等色。造型注重動物頭部特徵,強調神似形略,形成誇張變形的藝術風格。每個泥哨下部分別留有吹氣孔及回氣孔,能吹出清脆悅耳的聲音。

餘慶泥塑

餘慶泥塑造型有人物、植物、飛禽、走獸昆蟲等,先將紅岩搗細,去掉雜質,再加水和成麵團狀,用手捏製,用木質工具修飾,置於通風處陰乾,入窯後加溫至攝氏500度左右,燒24小時冷卻即成,分本色泥塑和彩色泥塑。

霓裳華冠─多彩貴州苗族服飾展覽

開幕:2017/9/9 14:00 佛館大覺堂(13:30憑票入場)

展期:2017/9/8-2017/9/24

地點:佛陀紀念館本館大堂及佛光藝廊

電話:07-6563033400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