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37期

偶戲兩岸親,文化萬縷情
淺談佛陀紀念館「指掌春秋-閩台木偶藝術展」

                            文/薛湧     佛光大學藝研所碩士、臺北市布袋戲發展史作者、
                                                                                                 2014年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戲劇類評審     
/佛館展覽處、中國閩台緣博物館 

木偶戲表演藝術在閩臺兩地漢人文化生活圈中,仍有著深刻的影響實力。即便是21世紀的當代臺灣,民間鄉野仍可在神明生日時,輕易見到規模大小不一的木偶戲劇團體,為請主(請戲的客戶)表演「扮仙」(酬神戲)謀生;另一方面在雲林縣虎尾鎮,有一家全天播映木偶戲電視節目的衛星電視台「大霹靂國際整合行銷公司」,三個諾大的攝影棚占地6000坪以上,矗立在虎尾鄉間形成奇觀;工作人員每天日夜兩班制,為廣大觀眾製作連續劇型態的電視木偶戲節目,更於201410月申請股票上櫃成功,成為一家接受財政單位審核通過,年收入超過新台幣五億元,一般民眾可以透過股票買賣投資獲利,依法有據透明管理的集團公司。而在對岸福建泉州更有一所由公單位支持,隸屬於正式技職教育體系管理的福建泉州藝術學校,2013年簡介中排出三年制中專(等同於臺灣高職學歷)的「掌中木偶專業」招生簡章(若在臺灣則可稱為掌中木偶表演科,可惜臺灣沒有這麼獨特的科系),學制也已經連結延伸完善,可以報考知名的上海戲劇學院。

從經濟發展的角度切入,我們觀察到兩岸都有一定人口投入從事木偶戲表演工作,市場也已具備規模足以謀生。能有這麼輝煌的成績不可諱言,當然是廣大閩臺觀眾支持,甚至擴及到閩籍移民為主的東南亞地區,才有可能在新娛樂充斥的當代仍能撐起一片天;從另一個角度經濟消費面來看,能讓觀眾願意消費(包括請戲到民間廟宇酬神表演、購票進劇場欣賞正式演出、每週到便利商店購買DVD追戲、國內與國際間的藝術節爭相邀請、甚至2015年會有木偶劇的3D電影發行),這些光榮當然都應歸功於工作人員的產出具有品質,觀眾肯定後才會願意掏錢買單。

與其他表演藝術一樣,木偶戲產業的周邊也有許多幕後人員辛勤而默默在支援著,包括舞台美術、燈光、配樂(或樂隊伴奏)、音響技術等,但是木偶戲最特別的是木偶雕刻與戲偶造型裝扮這兩項專業,也因為這兩項專業,我們才有機會欣賞到引人入勝的木偶表演,與精彩的木偶工藝蒐藏。

此次佛陀紀念館「指掌春秋-閩台木偶藝術展」邀展到大陸多位知名工藝家展品,包括已逝名家江家走與黃奕缺,相信會引起臺灣木偶蒐藏界的討論話題,一般觀眾則可以欣賞到唯肖唯妙的雕刻與裝扮之美,欣賞此展覽我們可以暫時拋開木偶的表演藝術與祭祀功能,透過玻璃展櫃近距離欣賞到木偶工藝精華;而臺灣的木偶表演團體也可把握這次難得機會,閱覽到大陸策展單位「閩台緣博物館」悉心整理的歷史演進、地理分布、流派傳承等豐富資料,包括兩岸木偶戲團體交流史、臺灣團體與木偶表演藝術家個人拜師學藝等珍貴資料。

閩台文化一體同源,兩岸偶戲專家學者交流座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