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 唐福良 高雄 大樹報導】
「與佛同行─發現佛陀的故鄉」國際研討會,5月13日上午第三場論文發表,由巴基斯坦伊斯蘭堡阿塔姆大學亞洲文明研究所前所長穆罕默德‧阿什拉夫‧汗,與澳洲南天大學佛教研修學系主任覺瑋法師,分別就「犍陀羅巴基斯坦豐富的佛教遺產」與「佛陀在中國十六國時期的重要性-中國聖王與佛教轉輪聖王的同化」為主題,進行論文發表。
穆罕默德‧阿什拉夫‧汗教授專精於佛教藝術與建築、文化遺產、及犍陀羅的佛教文明研究,身兼巴基斯坦政府考古和博物館部勘探和挖掘處處長等職,本次研討會上由英國杜倫大學博物館總館長克雷格‧巴克萊博士代為宣讀論文,會中展示自犍陀羅地區出土,包含刻有希臘雅典娜女神的古錢幣及不同風格的佛像、雕刻、建築與佛寺造型,讓與會學者更清楚了解犍陀羅豐富的文化遺產。
「犍陀羅」意指「芬芳的土地」,位於印度和西亞之間的邊界地區,其範圍包含巴基斯坦的白沙瓦谷到現在的斯瓦特、布納(Buner)和巴雅爾(Bajaur)等地。從公元前六世紀以來,多次被來自印度、波斯、希臘等帝國輪番占領,最後,大約在公元465年時遭俗稱「白色匈奴人」的索埃土魯人帶來致命摧毀,索埃土魯人用火和劍摧毀所經之處的佛教寺院。
千來以來,伴隨著不同征服者的入侵,犍陀羅在語言、文字、口語、寫作與思想上愈加國際化,廣泛的文化分歧也親密的融入人們的宗教生活中,讓當地神明、信仰數量和種類不斷增加。因此當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對將佛教推展至當地,以及中亞希臘藝術的傳入,融合佛教文化與希臘文明的犍陀羅藝術,在貴霜王朝的統治時開花結果。
公元一世紀到四世紀是巴基斯坦歷史上的非凡時期,當時雕塑藝術成為犍陀羅精神追求的助力,在許多地區都採用灰色片岩作為雕塑藝術的主要材質,以滿足無數寺院及佛塔的大量需求。而在建築上,犍陀羅也具有顯著特徵,例如在塔克西拉(Taxila)的Sirkap城市規劃、布哈馬拉(Bhamala)等佛教遺址,及白沙瓦谷(Peshawar Valley)等地組成的一個融合海內外建築藝術的佛教建築群中,都充份反應了這種佛教文化現象。
穆罕默德‧阿什拉夫‧汗教授指出,犍陀羅佛教藝術的衰落始於薩珊人(Sasanian)和匈奴人(Hun)的入侵,當地人文藝術隨著城市和佛教建築被大規模毀滅而破敗,從中國朝聖者玄奘大師的記載中,精準的描述出該地區隨處可見毀壞的寺院、佛塔和其它建築,可以了解這個曾經繁榮的文化中心變得何其荒涼,而這場浩劫也影響了整個地區,形成了現今的巴基斯坦。但佛教信仰並沒有完全從這些地區消失,因為沿著絲綢之路所看到的各種石刻與雕塑,都見證犍陀羅佛教藝術繼續存在且流傳。
覺瑋法師於「佛陀在中國十六國時期的重要性-中國聖王與佛教轉輪聖王的同化」的論文中,主要探討在五胡十六國那個中國歷史上最動盪的時代裡,佛陀所代表的重要性以及對王權的影響力,也證明各宗教的同化過程需要長時期的創新與時機。
覺瑋法師指出,佛陀誕生的故事之所以與五胡十六國的遊牧民族首領產生連結,主要在於他們難以取得統治的合法性,因為中國皇室繼承制度,自古以來即是世襲黃帝血脈的傳承。但融入印度護國天王像與佛教轉輪聖王的君權觀,可以使邊外統治者為其在中國王室的繼承取得合理的替代方案,而此政治條件也促成佛教的創新。
中國古代的統治者,統稱為「王」,相傳孔子將上古傳說史上的堯、舜二帝,謂之為「聖王」,因其德才兼備,堪稱君王的典範。當秦王嬴政統一周朝後,認為王的稱謂不足以彰顯己身的功業,故號稱「皇帝」又自稱「秦始皇帝」。但因為皇帝的稱號蘊含著中國遠古黃帝的血脈與祭陵,因此,十六諸國統治者慣用「王」的稱謂,意味著仁慈與英明的治理,是中國臣民期盼聖王的特質。
而當這些統治者接觸印度和東南亞國家之時,他們注意到「天王」的稱號,天王,意味著「王」是君權神授之地位,外族君主對此深感興趣。而對於佛教徒而言,天王或「轉輪聖王」因過去世所造善業,故七寶具足,即輪、象、馬、珠、女、居士和主兵臣等,其中最殊勝者為「輪寶」,須以佛法治下,方能獲得此寶。而「主兵臣」是七寶之首,他是佛教聖者兼任國師,以正法輔佐轉輪聖王統御帝國,造福他的子民們。
佛教的天王—轉輪聖王模式始於後趙時期,後趙的開國君主石勒,是第一位引用天王作為稱號的中國北方遊牧民族,石勒禮龜茲高僧佛圖澄為師,諮以國事。石勒之姪石虎繼任王位之後,亦自稱天王及敬奉佛圖澄為師。
石虎為了證明在中國繼承王位的正當性,遂敕命巧匠解飛為慶賀佛陀誕生建造一座檀車。據《鄴中記》所記載,此輛檀車「廣丈餘,長二丈,四輪。作金佛像,坐于車上,九龍吐水灌之。又作木道人,恆以手摩佛心腹之間。又十餘木道人,長二尺。餘皆披袈裟繞佛行,當佛前,輒揖禮佛。又以手撮香投爐中,與人無異。車行則木人行,龍吐水,車止則止。」
這座展現公元四世紀神奇工藝的檀車,應由佛圖澄以轉輪聖王為典範所創,將佛陀誕生紀念日巧妙地成為慶祝石虎登上天王的平臺,融入中國只有皇帝有權呈現九龍之相的傳統,與南亞和西域地區的浴佛儀式有明差異。在現世和宗教世界的重要日子裡,石虎採用源自南亞的天王稱號,公然展示珍貴的輪寶與主兵臣寶,證明其統治的正當性,並間接地展現他的福德與君權神授之天命,意味昭示另一天下的王者誕生。
佛陀誕生事蹟允許征服者展現自己是位仁慈的佛陀繼承者,而佛教的賢明國師也能以善巧方便,用佛陀教義輔佐君王成為仁慈愛民的仁君,為當代造福,例如佛圖澄勸諫石虎處罰犯罪者,勿濫殺無辜,應行善積德。
覺瑋法師表示,石虎為了獲得大眾對其王權的認可,而造出眾人期盼的浴佛檀車,這就是「人要的」;採用佛典中的佛誕故事為主軸,這是「佛說的」;佛圖澄的創意結合解飛的工藝,創造出令人讚嘆玄妙的種種組構,弘揚佛法,達到「淨化」與「善美」的成效。而時至今日,佛誕節仍是佛教徒最盛大的慶典,這段歷史可做為我們效法的對象。
覺瑋法師在會前採訪時歡喜分享,本次澳洲南天大學特別籌組佛誕文藝朝聖團,一共20人回來佛館「與佛同行」參與盛會,成員們在澳洲已先參加教育特展,對於佛誕節皆有深刻了解,因此回到佛光山之後均感受到有如回到佛陀的降生地,迦毗羅衛國中的藍毗尼園一樣殊勝。朝聖團除了參觀佛光山及佛陀紀念館外,也將把握因緣,從南至北,參訪各地道場的佛誕活動,將是一趟精彩可期的參學之旅。
圖說:覺瑋法師指出,佛陀誕生的故事之所以與五胡十六國的遊牧民族首領產生連結,主要在於他們難以取得統治的合法性,因為中國皇室繼承制度,自古以來即是世襲黃帝血脈的傳承。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