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件介紹

木雕阿難像

時代:明(1368至1644年) 材質:木 尺寸:通高103厘米 收藏單位:雲南省博物館藏
說明:

此尊造像雕刻精湛,氣韻生動。曾供奉于雲南著名禪宗寺院—安寧曹溪寺。根據楊慎《重修曹溪寺碑記》記載,此尊造像極有可能就是明代嘉靖年間重修曹溪寺後所立。阿難,梵語Ananda的音譯,意為「歡喜」、 「喜慶」。他原是釋迦牟尼佛的堂弟,後跟隨佛陀出家,成為是釋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在佛陀十大弟子中,阿難儀容俊秀莊嚴,記憶最強,在當時僧團中年紀最輕,聰明而多聞,因此被稱為「多聞第一」。阿難與迦葉總是侍立在釋迦牟尼佛左右,成為佛祖的脇持。文殊菩薩曾經這樣讚歎阿難:「相如秋滿月,眼似青蓮華,佛法如大海,流入阿難心。」

金阿閦佛坐像

時代:宋 大理國(937至1253年) 出土:1979年大理 州崇聖寺千尋塔出土 材質:金 尺寸:通高8.5厘米 收藏單位:雲南省博物館藏
說明:

五方佛之一,阿閦意為無動、不動、無怒。阿閦佛又稱不動如來,位居東方,象徵佛陀的大圓鏡智。此佛金質束髮,細密絲發般的衣紋自然垂下,肉髻微隆,耳有珠飾,神態祥和端莊。這尊佛像身著U通肩式大衣,如曹衣出水之勢,手結降魔印,結跏趺坐。

銅鎏金阿嵯耶觀音立像

時代:宋 大理國(937至1253年) 材質:銅鎏金 尺寸:通高49厘米 收藏單位:雲南省博物館藏
說明:

通體鎏金,身形纖細修長;菩薩梳高髮髻,髻上繞絲束,戴化佛冠,冠上所飾為阿彌陀佛坐像;面帶微笑,面頰圓潤而豐腴,眉如彎月,前額正中有白毫,秀目微睜,雙目前視;菩薩上身袒露,胸佩瓔珞,臂腕環釧、鐲,腰飾花結,下著長裙緊貼雙腿,裙子「U」形,衣紋清晰舒展;雙手結妙音天印,赤足。
這尊阿嵯耶觀音做工精細,與收藏於美國聖地牙哥藝術博物館的帶有「皇帝瞟信段政興(1147至1172)」紀年的阿嵯耶觀音尺寸、材質、藝術風格完全一致,應為同時期產品,學術界一般稱之為大理國後期官造樣式。

金背光銀楊枝觀音立像

時代:宋 大理國(937至1253年) 出土:1979年大理 州崇聖寺千尋塔出土 材質:銀 尺寸:通高30.6厘米 收藏單位:雲南省博物館藏
說明:

大理國崇拜觀音,僅《張勝溫畫卷》就繪製20多種觀音形象。至今大理民間還流傳著許多觀音傳說,如觀音開鶴拓、觀音伏羅刹、觀音負石退敵等。楊枝觀音是以手執楊柳枝和淨瓶為特徵的觀音像,表示觀音以楊枝蘸取瓶中甘露,拂灑人間,消除眾生的煩惱污濁。南詔大理國常見楊枝觀音,根據持物不同,一般分為兩類,一類是左手自然下垂,手持長頸淨水瓶;一類是左手抬於胸前,手中托淨水鉢。此尊楊枝觀音頭戴寶冠,面目祥和,身呈曲線,著長裙,披巾掛帛,飄帶飛舞,左手托淨水鉢,右手持楊柳枝,金色的頭光與銀色造像形成強烈對比,造型優美。

銅鎏金尊勝佛母坐像

時代:宋 大理國(937至1253年) 出土:大理古城西 原玉局寺舊址出土 材質:銅 尺寸:通高26厘米 收藏單位:大理市博物館藏
說明:

據《佛頂尊勝陀羅尼經》,尊勝陀羅尼咒者能除一切罪業等障,能拔一切穢惡道
苦,即得永離一切惡病眾苦消滅,對於利生度亡都有不可思議的功德。尊勝佛
母形象常見於火葬墓幢上,著名的昆明地藏寺大理國經幢頂層就四面雕塑尊勝
佛母,其形象與此尊造像一致。高冠,垂髮於肩。兩耳佩環形耳環。面部豐腴,雙目微閉,四手於頂部及胸前各雙手合十。胸前臂部及腿部皆掛瓔珞,一
飄帶連通四臂飄揚。

慈悲道場懺法卷

時代:元(1271至1368年) 出土:1981年大理 州佛圖寺塔出土 材質:紙 尺寸:長722厘米 寬24.8厘米 收藏單位:大理市博物館藏
說明:

扉畫左下方刻有「蒼山僧人趙慶刊造」證明此經卷為大理本地刻本,這是目前所見南詔大理國佛經中少數幾卷可以確定為本地刻本的佛經,極為珍貴。整個經卷畫面精緻,文字規整,體現了較高水準的雕版印刷工藝。值得一提的扉畫,扉畫左右兩端題記為:「奉為冤親及法界有情造」和「南無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會」,中央為阿彌陀佛三佛端坐,左右立地藏菩薩、楊枝觀音等大菩薩六位,下方坐有尊勝佛母,上方佛光中又見三佛依坐,左右文殊、普賢二位大菩薩分別騎青獅、白象踏祥雲而來,畫面周邊雲氣中有亭臺樓閣、玉池瓊漿,迦陵頻伽往來其間,天花滿地,一派淨土極樂莊嚴美景。畫面左右下方兩端,有身著元代貴族男性和女性供養人各一列。

銅聖觀音坐像

時代:明 材質:銅 尺寸:長132厘米 收藏單位:祿豐縣恐龍博物館藏
說明:

此尊聖觀音銅像為雲南省最大的一尊明代聖觀音銅像。法相端莊,造型精美。觀音結跏趺坐於蓮花座上,結禪定印,頭戴天冠,冠中坐有阿彌陀佛像,全身裝飾瓔珞項釧。

銅鎏金白度母坐像

時代:清(1644至1911年) 材質:銅鎏金 尺寸:通高34.1厘米 收藏單位:雲南省博物館藏
說明:

白度母,藏語譯為卓瑪嘎爾姆,藏密中常把長壽佛、白度母、尊勝佛母三尊合稱為「長壽三尊」。白度母端莊清麗,身色潔白,雙手雙足都各生一眼,臉上有三眼,又被稱為七眼佛母。白度母具有救度八難的威德,能夠為一切眾生賜予長壽。按藏傳佛教的說法,尼泊爾尺尊公主是白度母的化身,被稱為白多羅觀音菩薩。這尊白度母頭戴花蔓冠,烏髮挽髻,花莖曲蔓至耳際,雙耳飾耳飾,身穿麗質天衣,頸飾珠寶瓔珞,裸上身,披帛飄逸自如,細腰飾繩紋帶,雙腳盤坐於盛開的蓮座上,形象典雅,曲線優美。

銅鎏金勝樂金剛雙身立像

時代:清(1644至1911年) 材質:銅鎏金 尺寸:通高72厘米 底寬53厘米 收藏單位:雲南省博物館藏
說明:

護法是護衛正法的神祇,他們大多都是外來神,有的來源於婆羅門教和印度教,有的來源於苯教和民間信仰。護法神種類繁多、神系複雜,從等級上可以分為世間護法和出世間護法,從形象上可以分為善像和憤怒像護法。
勝樂金剛又稱上樂金剛,藏語稱「登巧」,是藏密無上瑜伽修法中尊奉的五大本尊之一。勝樂金剛的形象十分複雜,全身特徵都具有象徵意義:主尊有四頭,依次表示增益、息災、敬愛、降伏四種事業和功德;每面三隻眼,表示能觀照過去、現在和未來三世;戴五頭骨冠,表示無常和勇武;腰圍虎皮,象徵無畏和勇猛;項掛五十人骨串成的念珠,代表佛教全部經典;主尊兩臂擁著明妃金剛亥母,左手持金剛鈴,右手持金剛杵,其餘手中握著各種法器;兩腿左屈右伸,足下踩著降伏的惡魔,立於蓮花座之上表示出離塵世;明妃雙腿盤在主尊腰間,左手持金剛鈴,右手上揚,揮舞著鉞刀。這尊造像工藝精良,鎏金保持光亮,尤其在人物處理上,把雙身人物主尊及明妃像烘托出前後質感,留給觀者生動逼真的視覺效果。

南甸宣撫使司供養翡翠佛

時代:民國13年(1924年) 材質:翡翠 尺寸:通高49厘米 收藏單位:盈江縣文物管理所藏
說明:

土司府衙署在今德宏州梁河縣。1829年元朝置南甸軍民總管府,此南甸行政區劃始。明置南甸府,後改州。1381年明朝授刀貢猛為千夫長。明英宗正統九年(1444年),以征麓川功,升為宣撫司。以傣族刀氏世襲其職,轄地最廣,南甸宣撫使號稱「十司領袖」。至民國初年,改姓龔氏,傳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共二十九代。此佛像為民國時期龔氏家族專門定製的翡翠佛,十分珍貴。
正面座上題記:民國第一甲子年孟春月吉旦。
後面題記內容:誥封一品夫人南甸宣撫使司印婦信女龔刀悶本修(鎮康土司之女,編者按),欽賜花翎協鎮銜世襲南甸宣撫司宣撫使信官龔定國,世襲南甸宣撫使司宣撫使印章龔綬、方寶鳳等同熏沐供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