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西元前五世紀,迦毗羅衛國王子喬達摩•悉達多看破生老病死,悟得人生真諦,在古印度創立佛教,被世人尊稱為「釋迦牟尼」,後世更尊其為「佛陀」。兩千多年以來,依照佛陀所悟生命真理,放下自我,斷除煩惱,超越生死以求解脫的修行逐漸傳播開來,芸芸眾生在慈悲與智慧的引導下,踐行著道德進步與心靈覺悟。無數佛教徒的足跡遍布歐亞草原、沙漠、青藏雪山、南方雨林以及海洋諸島,默默苦修著心靈與肉體的「菩提之路」。當虔誠的初心遇見博大的華夏文明,便綻放出以石窟、壁畫、建築、文學、音樂等為代表的東方藝術之花,至今仍然璀璨奪目。

佛教傳入雲南之緣起,至今尚無定論。2000 年,考古工作者在昭通水富縣東漢崖墓的墓道中發掘出一尊陶質佛像,這是目前雲南境內發現的最早佛像。該造像為高髻、身著「U」形通肩大衣的胡人樣貌,此風格來源於古代印度北部犍陀羅佛像。水富崖墓屬於四川岷江——長江流域的古代物質文化系統,該地區集中出土了中國早期佛像數尊。當時這類佛像被認為是西方的神仙而流行於川西地區,時人尚且不明佛法奧義,佛巫並行。另一方面,雲南自古就是中原聯繫南亞和東南亞的必經之地,《史記•西南夷列傳》記載張騫在大夏時看到過蜀郡出產的布帛和邛都的竹杖,詢問當地人得知中國西南存在通往印度的商貿之路。



初唐時期,雲南西部的大理地區出現了以六詔為代表的地方部族,其中最南面的蒙舍詔在唐王朝的支持下於738 年最終統一六詔,建立了南詔。鼎盛時期的南詔,東南到達越南,西北連接西藏,南面和泰國接界,西南和緬甸曼德勒接界,北抵大渡河,東北抵黔、巫。903 年,南詔權臣鄭買嗣發動政變,南詔滅亡。937 年,段思平建立大理國。大理國幾乎全盤繼承了南詔確立的疆域及政治、經濟、軍事制度。1253 年,蒙古滅大理國。南詔大理國在歷史上存在了五百多年,時間跨度約同步於中原唐、宋階段,這一時期雲南的社會經濟不斷發展,並隨著佛教的傳入和興盛,成為了一個以佛教立國,全民信佛的「妙香佛國」。



 我們試圖依託文物去構建出雲南獨有的佛教藝術。這裡的「獨有」有兩層意思,一是南詔大理國的佛國文化為雲南獨有,二是漢傳、藏傳、南傳三大佛教體系共存發展為雲南獨有。圍繞這種文化現象,結合雲南省佛教文物收藏,將全書分為三個部分:

 一、「觀音初到蒼洱間」,以「建國聖源」阿嵯耶觀音為主角,講述佛教對於南詔政權的重要意義。結合史料和傳世文物,解讀了阿嵯耶觀音的身世之謎,認識到中原佛教文化對於大理地區影響深遠。

 二、「大日遍照妙香國」,講述南詔的繼承者大理國的佛教文化特徵,以1979年千尋塔出土代表性佛教文物為切入點,探討了佛教在大理國興盛狀況,以及佛教對政治體制和社會生活的影響。為了讓歷史和藝術變得豐富而有層次感,我們還選取了大理國佛經和火葬罐兩類文物做了專題介紹。

 三、「梵音廣布彩雲南」,我們精選了雲南的漢傳大乘佛教、藏傳金剛乘佛教、南傳上座部佛教的代表性文物,按時間順序與文物類別逐一進行介紹。希望能展現出三大佛教獨特的信眾基礎、悠久的歷史演變、豐富的物質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