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喬達摩
喬達摩>第50期

話說敦煌情


/編輯部  /釋如輝

隨風飄響的駝鈴,從遙遠豐富多彩的敦煌石窟藝術傳聲而來,以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的願力,將現代佛教藝術結合中國傳統建築,時空相會且韻味和諧。早在1991年佛光山排除萬難,展出「中國敦煌古代科學技術展覽」三個月帶來熱潮,也開啟了兩岸敦煌文化的先聲。2013年,在佛陀紀念館「光照大千-絲綢之路的佛教藝術特展」,也讓很多人的思想昇華,淨化生命了。

其實,環顧佛光山處處彰顯敦煌佛教藝術,一腳踏入大雄寶殿,廣闊的殿堂充滿靜謐慈悲,映入眼簾是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三尊佛,四周牆面一萬四千八百尊釋迦牟尼佛小金尊聖像猶如敦煌石窟般的千佛洞窟,莊嚴肅穆,為來山信眾無聲說法。

從大雄寶殿屋檐上的圓形瓦當、金龍、神獸,入內望向穹頂壁畫的佛像、蓮花、藻井,以及四周梁柱上的飛天圖像,跳脫時空,歡喜讚嘆,以樂音及曼妙舞姿供養諸佛,有的吹笛、有的彈箏、有的獻花,快樂歡喜誠心讚美佛的無量功德,遍及三千大千世界。

飛天是敦煌藝術中最生動活潑的形象,反映了中西文化融合及繪畫技法的發展。古印度時諸佛說法所在之處,皆見飛天以歌舞香花等供養,而今,柔美舞姿悄悄從壁畫中活躍起來,曼妙地舞出虔誠供佛之心,帶給社會大眾法喜、感動的正能量。無論是佛光山的法會、佛館展廳活動開幕,乃至萬人歌頌偉大的佛陀音樂會,皆可以看見佛光山人間大學的敦煌舞。

敦煌舞源自敦煌石窟壁畫的舞蹈,舞者以身體線條的美感,與坐在台下的觀眾做心靈交流;莊而不剛、柔而不弱的舞姿道盡了生命中的禪意,找到了身心的自在。佛光山海內外二百多所道場大都有佛光敦煌舞蹈團,透過肢體輕歌妙舞,不論在總統府凱達格蘭大道慶祝佛誕、禪淨共修法會或者佛陀紀念館大型活動開幕演出,各道場的敦煌舞蹈團都各有千秋,自然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另外,東禪樓的佛教壁畫藝術,乃至雲居樓二樓的功德牆磚,無處不在說法,不僅是別具一格的敦煌藝術,更是佛光山為社會大眾訴說的人間佛法。星雲大師「以文化弘揚佛法」人間佛教之理念,使神秘的敦煌藝術平易近人,無須言語的心念,沒有環境及國籍規限,以心印心。

普陀洛伽山觀音殿亦具足敦煌藝術的內涵,琉璃藝術家楊惠姍1996年前往敦煌石窟,親眼看見千手千眼觀音,當下發願要將佛像雕塑下來,因此,在敦煌論壇時她受邀去舉行琉璃展覽,後來也順利在佛光緣美術館及佛館觀音殿展出呈現。

敦煌研究院名譽院長樊錦詩於2015年年初來到佛館文化交流,館長如常法師特地為其導覽介紹琉璃藝術家楊惠姍臨摹敦煌第三窟壁畫的創作。樊錦詩頻頻讚歎佛館運用科技弘法的先進設施,提醒團隊「讓莫高窟活起來」,要把敦煌普及化,結合實地體驗,讓更多人了解敦煌莫高窟的歷史淵源及壁畫等文物藝術價值。 話說敦煌情,綿綿久久,物換星移,卻不因時空而有遞減。

佛光山東禪樓上的敦煌壁畫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