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專區

河北曲陽石雕精品亮相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轉載自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高雄7月10日電 (高紅超 李春雷)作為“文化河北——河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展演”的重要組成部分,二十余件河北曲陽石雕精品10日在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吸引了眾多臺灣民眾前去欣賞。

中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曲陽石雕是漢白玉大理石雕刻的代表,其歷史可追溯到西漢,距今已有兩千多年歷史。遠到雲岡石窟、龍門石窟,近到天安門金水橋、人民英雄紀念碑,都有著曲陽石雕的影子。

釋迦牟尼佛、阿難陀、自在觀音……此次展出的曲陽石雕作品主要為漢白玉佛造像雕塑,採用了圓雕、浮雕、鏤雕等多種雕刻技法,造型抽象寫意、簡潔空靈,神意盎然。

展出作品均出自石雕工藝大師袁毅之手,為其近十年的佛造像創作。“藝術品不是高高在上,而要給更多的人來分享。”袁毅說,他的作品意在表現生活禪,表現人生的終極價值——人性的真、善、美,希望它們能給人美的啟迪。

觀賞過曲陽石雕佛造像雕塑,臺灣攝影家李國殿稱讚說,“這些作品不僅有創意與個性,而且作者將信仰和藝術結合在一起,令人感動。”

河北省文化廳黨組書記王離湘介紹說,青年藝術家袁毅的很多作品在全國都獲過最高獎項,除了曲陽石雕精品,在佛陀紀念館同時展出的還有元亨藝術陶瓷、甯晉工筆劃等河北傳統手工技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品,他表示,“感謝佛光山以及佛陀紀念館,讓河北的優秀文化藝術有機會與臺灣同胞共同分享。”

據介紹,此前星雲大師將二十年前遭盜的北齊佛首造像無償捐贈回大陸,佛像實現“金身合璧”併入藏河北博物院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就與河北結下深厚因緣,佛陀紀念館與河北博物院締結為友好博物館,還簽下友好博物館五年合作文化交流計畫。

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表示,希望通過文化上的互動交流,讓臺灣民眾更加瞭解河北文化,兩岸一家親。



曲陽石雕藝術作品。李春雷攝



2017「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




為推廣宗教藝術與促進兩岸文化交流,佛陀紀念館與河北博物院合作規劃「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呈現曲陽古代佛教造像與當代石雕藝術特色,將於3月25日至6月11日於本館二樓第一展廳展出。值此盛會,為達成相互增上之效,同時於3月25日至3月26日舉行佛教藝術相關議題之學術研討會,邀請國內外學者,針對河北地區佛教藝術文化之發展脈絡,展開對話與交流,以提昇宗教信仰與藝術文化研究之內涵。歡迎報名參加,報名表格及相關訊息請至財團法人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網頁下載,網址https://fgs.webgo.com.tw/e_news.php?id=3569,請於3/10前報名。






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




【作者:佛陀紀念館】

佛陀紀念館與河北博物院合作規劃「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將於3月25日至6月11日於佛館展出。曲陽是中國北方佛教造像的重鎮,此次展覽呈現北魏至隋唐時期,河北地區的造像藝術。值此盛會,並於3/25-26舉行佛教藝術相關議題學術研討會,邀請來自臺灣、大陸、日本學者針對河北佛教藝術發展與信仰文化傳播之歷史價值、河北地區佛教文化之探究、曲陽古今石雕藝術之遞變等議題進行研討。歡迎報名參加!請於3月10日以前報名,相關訊息請至網路http://www.fgsbmc.org.tw/fgsbmcevents/hebei_stone/index.html

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

展期:2017/3/25~2017/6/11

地點: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一展廳

 

 

「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 今日開幕




【作者:佛陀紀念館】

河北省曲陽縣是聞名中外的雕刻之鄉,佛陀紀念館與河北博物院合作,共同策劃舉辦「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展出文物共計82件,另有現代作品18件。3月25日下午14:00在本館大堂舉行開幕典禮,歡迎大眾蒞臨觀禮。
 唐代時期,曲陽石雕達到頂峰,修德寺遺址、南宮後底閣等地發現數百件白石造像,雕刻精美、線條流暢、莊重大氣。曲陽修德寺遺址佛教造像出土已有60餘年,從未有過在臺灣展出的機會。2016年,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無償將北齊釋迦牟尼佛佛首捐贈回歸河北博物院,讓金身合璧,也促成了此次「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
 藉此展覽,佛光山文教基金會3月25日至26日於禮敬大廳二樓中央客堂舉辦學術研討會,25日上午開幕,邀請台灣、大陸、日本專家學者,以「河北佛教藝術發展與信仰文化傳播之歷史價值」為主題展開專題演講及對話交流。與會學者有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臺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史學系副教授潘亮文、大陸學者馮賀軍、胡國強、陳悅新、日本學者藤岡穰等人。
 「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於本館二樓第一展廳展出,展期至6月11日止。佛館為推廣佛教藝術與提昇佛教藝術文化研究之內涵,特規劃圖錄之出版,提供讀者珍藏。流通地點:佛光山文化發行部、佛光山文教廣場、佛光緣美術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洽詢電話:07-656-1921 分機6666、1438、4140

圖說:「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特規劃圖錄之出版。圖/佛陀紀念館提供





佛緣千年之約 曲陽白石佛像藝術展登場



【人間社記者 陳德啟 大樹報導】

「因為星雲大師將佛首捐給河北博物院永久珍藏的不解之緣,特別在佛陀紀念館展出曲陽石雕,以回饋大家。」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於「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開幕典禮上感性的表示。

3月25日,佛陀紀念館與河北博物院合作展出「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在本館大堂舉行開幕式,佛光山寺住持心保和尚、佛陀紀念館館長如常法師、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高雄長庚醫院院長李炫昇、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台南藝術大學副教授潘亮文、版畫家林智信等人,共同啟動開幕球。


曲陽白石於1953年出土後,帶給學術界與佛教界非常大的震撼,明確理出各個年代的作品特色。一行人在河北博物院專業人員的導引介紹下,聆聽每件作品所隱含的感人故事,尤其歷經佛教法難的烽火淬鍊,佛菩薩低頭思惟的慈眉善目,攝受人心。在「淨瓶、羅漢立像、菩薩立像」的展區,每個人細膩的觀察造像,對於黏著於雕像的塵土感到好奇,羅向軍院長也解釋:「當時佛像被毀時,有人認為是佛教徒為了保存佛像而將之掩埋,歷經千年才重見天日。」所以塵土相黏。

心保和尚致詞時,敘述佛像的起源,最早的佛像是佛陀應化時期一尊以牛頭旃檀木雕刻的佛像。相傳佛陀時代,佛陀至忉利天說法3個多月,當時優填王過於思念佛陀,因此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將木雕工匠帶到天宮為佛陀造像。佛入滅之後,佛陀造像成為信仰中心,不但結合宗教和信仰,也讓大家重視,想進一步了解其特色與內涵。藉由人們心中的依止與信仰,佛像藝術因而發揚光大,尤其此次曲陽石雕的展出,更是為所有人帶來歡喜與提升信仰層次。

「60年前出土的曲陽石雕,千里迢迢地來到佛館展出,僅28年歷史的北齊朝代,是佛像藝術的頂峰時期。」林保堯道出,青州、成都和曲陽是大陸三大佛像藝術造像群,此次展出,是繼青州、成都佛像藝術在佛館展覽之後,為大陸三大佛像造像群畫下最完美句點。

羅向軍提及,由於大師的慈悲,北齊佛首金身合璧後永久典藏於河北博物院,也因而牽起佛館與該館締結姊妹館,大師一筆字曾在該館展出,雙方並簽訂5年合作協議,這次藝術展出是為回饋大家,亦歡迎在座者未來可以前往河北博物院參觀相關佛教藝術作品及館藏文物。

藉此次展覽開幕之際,佛館館長如常法師也分別頒發證書給駐館藝術家林智信、特聘研究員潘亮文。同時也頒贈感謝狀給李炫昇院長,感謝長庚醫院醫療團隊細心照顧星雲大師,由心保和尚頒發。

此次展出涵蓋了北魏至隋唐時期在河北地區的造像藝術,展期自即日起至6月11日,於本館2樓第一展廳。

圖說:心保和尚致詞。 人間社記者林靖敏攝圖說:河北博物院院長羅向軍致詞。 人間社記者林靖敏攝圖說:林保堯指出,青州、成都和曲陽是大陸三大佛像藝術造像群,此次展出,是繼青州、成都佛像藝術在佛館展覽之後,為大陸三大佛像造像群畫下最完美句點。 人間社記者林靖敏攝圖說:一行人在河北博物院專業人員的導引介紹下,聆聽每件作品所隱含的感人故事。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

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 學者細說來由




【人間社記者 李生鳳 高雄大樹報導】

「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暨學術研討會」,隨著展品的展出、觀點的交流,激盪出精彩的火花,因星雲大師捐贈回歸北齊佛首的「金身合璧」,從而佛陀紀念館與河北博物院締結為友好館,展覽籌備2年,依時代風格、內容特色劃分,從釋迦牟尼佛像、多寶佛像到思惟像等,做完整一系列的展出。

佛館自2012年展出「千年重光─山東青州龍興寺佛教造像展」,2014年「七寶瑞光」則有四川萬佛寺的佛像,以及現今展出的河北白石佛教造像,此三大佛教考古發現為教界、學術界、博物館界所重視,如今首度完整呈現,同時舉辦國際性學術研討會。「從北魏至隋唐,跨越數百年的造像歷史,」如常法師說:「如今最有歷史價值的佛教造像就在佛館!」

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說,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是近60年重要的考古出土,最近開始受到矚目。他指出,透過觀察,可以看到在造像外表之下,所蘊藏著多元、見不到的地方,如北齊菩薩立像,此尊造型受青州佛像影響,身形修長,風格帶有海洋的元素,為受海上絲綢之路影響的證明,身後有一摩尼寶珠,即是北齊造像的模式。

此次發表〈曲陽造像分期及意義〉的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胡國強,將曲陽造像風格演變的規律,完整有系統的做歸納。他說明北魏景和造菩薩立像的特點為底座是鏤空的,一般金銅佛像在鑄造時為節省材料,所以會有鏤空,但石造中空的佛像並不盛行,因為容易造成斷裂。以及北魏道行等造彌勒佛三尊像,背屏上有雕刻的紋飾,原本略帶有色彩但沒有保存下來。

胡國強另分享林保堯在專題演講「高叡像、佛光緣─河北博物院考察記」上說的「愈看愈不明白」,「看一次不明白、看二次不明白,那就多看、不斷的看,每個人都有悟性,」他說:「今世不斷的積累,自然就會明白。」

日本大阪大學教授藤岡穰發表〈河北白玉像與曹仲達風格〉,得知道曲陽的佛像是30年前還在就讀大學時,因為有興趣開始研究,數年前也曾至北京故宮博物院、河北博物院觀覽這些佛像,但此次在佛館,發現有許多是之前未公開展覽的收藏,因此感到非常歡喜,認為佛館的展出非常完整,是歷史資料完整的呈現,此次論文針對佛像的衣飾研究發表,展品也和他的研究有多所符合之處,建議大家參觀時不妨仔細欣賞。

圖說:日本大阪大學教授藤岡穰認為佛館的展出非常完整,是歷史資料完整的呈現。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圖說:此次發表〈曲陽造像分期及意義〉的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胡國強,將曲陽造像風格演變的規律,完整有系統的做歸納。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圖說:「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現場展出的白石佛教造像。 人間社記者梁清秩攝圖說:台北藝術大學名譽教授林保堯說,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是近60年重要的考古出土,最近開始受到矚目。 人間社記者李生鳳攝

「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展品賞析─東魏‧菩薩立像




【作者:佛陀紀念館、河北博物院】

河北曲陽因境內多山,擁有豐富的資源和深厚的文化淵遠,孕育出燦爛的物質文化,如定瓷和石雕造像藝術。此次於佛館展出「佛‧緣─河北曲陽白石造像藝術展」從北魏、東魏、北齊至隋唐時代的白石造像藝術,觀眾可從中感受佛教在當時的發展及佛教造像藝術之演變。

在東魏時期,曲陽白石造像的規模急遽擴大。前期的造像基本延續了北魏風格,後期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彌勒佛像相對減少,觀世音菩薩像數量劇增。出現了新的造像題材,如半跏思惟菩薩像、釋迦多寶像和無量壽佛像。像座中出現化生童子托舉博山爐圖案,側背面開始雕刻神王像。雙鉤陰線刻技法開始出現並得到廣泛運用。武定年間以樹幹上盤有神龍的菩提雙樹為背屏的造像開始出現。佛像身軀漸趨豐圓。菩薩的柱狀方冠開始被三葉式花蔓冠取代,身上開始出現穿璧式樣帔帛。

  

菩薩立像

 菩薩面相方圓,頭戴三葉式花蔓冠,肩部有圓形髮卡。頸飾項圈,肩挎帔帛。帔帛於腹前結帶下垂再反折於肘後下飄。上身著僧衹支,下著裙。

右手握蓮蕾,左手提香袋。長方形基座,正面彩繪雙獅博山爐。背屏背面有彩繪,似為坐形比丘和獅子。

東魏



通高29.5釐米

座長14.5釐米

寬9.5釐米

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

河北博物院藏

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




展覽地點:佛陀紀念館 本館二樓第一展廳
展覽時間:2017-03-25至2017-06-1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