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薪火千年 鏤雕傳奇
曲陽石雕歷史簡述

河北省曲陽縣是聞名中外的雕刻之鄉,雕刻技藝源於西漢時期。兩千年來,雕刻傳統不絕如縷。雖史筆闕如,但遺存至今的大量精美文物足以確證曲陽石雕的輝煌。

滿城陵山中山靖王劉勝(西元前165 年-前113 年)墓出土的漢白玉男女石傭是迄今為止發現年代最為久遠的曲陽雕刻作品。

曲陽縣王臺北村有一座狗塔,相傳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為一條義犬而修建的。塔共13層,高約50 米,塔內一至四層的石雕上刻有浮雕壁畫,構圖嚴謹,佈局勻稱,代表當時曲陽雕刻技藝的最高水準。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行,遺存的造像也很多。目前發現的白石佛教造像就有數千件之多,既有長不盈尺的小型佛像,也有高達7-8 米的巨型佛像。既有普通的民間佛像,也有精緻絕倫的皇室造像。北齊時期,透雕工藝發展到了極致,在全國佛教造像中獨一無二,在世界雕刻史上也占有極高的地位。

西元586 年,隋文帝楊堅改曲陽縣為石邑縣,在國家層面上確認了曲陽石刻中心的地位。始建于隋代的趙州橋是世界名橋,歷經多次修繕,橋下出土的金代石欄板上有「大定三年(1163 年)四月,黃山石匠楊志造」等字樣。

唐代,曲陽石雕達到頂峰,修德寺遺址、南宮後底閣等地發現的數百件白石造像雕刻精美,線條流暢,莊重大氣。另外,五代時期節度使王處直(?- 922 年)墓內發現的彩繪浮雕《散樂圖》、《奉侍圖》、武士門神等絢爛多彩,堪稱極品。正定開元寺五代石贔屭長8.4 米, 寬3.2 米, 高2.6 米, 約重107 噸, 是中國現存最大的石碑碑座。

元朝時期,曲陽雕塑藝人在聞名世界的元大都、元上都、元中都的建設過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西元1260 年,楊瓊、王浩等人奉詔進京,參加了元大都的建設。楊瓊技藝高超,深受元世祖忽必烈的喜愛。故宮內外金水橋,是明代北京城的設計者蒯(kuǎi)祥仿楊瓊所造周橋而建。1312 年,朝廷追贈楊瓊為「朝列大夫騎都尉弘農伯」,其神道碑由翰林學士姚燧撰文,國子祭酒劉庚篆額,書法家趙孟頫書丹。一位雕塑藝人能獲此殊榮,在中國歷史上是極為罕見的。

明、清時期,在皇家宮殿、陵墓和園林的營建中,曲陽雕塑藝人們發揮了重要作用。在頤和園蘇州街北岸的兩塊護岸石上留有「曲陽匠師」的刻字,成為曲陽石匠參與京城園林建設的珍貴史料。

1915 年,曲陽人劉普治石雕作品「仙鶴」、「幹枝梅」獲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博覽會銀獎。

1926-1931 年,楊春元任總工程師,帶領200 餘名曲陽工匠,建成了五臺山龍泉寺漢白玉石牌樓。這是中國最美的漢白玉牌樓。牌樓完全仿木結構而建,雕有人物、花鳥、神龍、石獅等各種圖案,刻工細緻生動,玲瓏剔透,活靈活現。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曲陽石工3000 餘人參加了新北京的建設。1952 - 1958 年,完成人民英雄紀念碑基座漢白玉浮雕的主雕工作。

改革開放以後,曲陽雕塑獲得快速發展。湧現出了以盧進橋、安榮傑、甄彥蒼為代表的一大批雕刻名家。盧進橋創作的《三大仕》、《臥獸觀音》、《坐獸觀音》作品,被定為國寶收藏。安榮傑製作的巨型樟木力士像「哼哈二將」、廣東三水108 米「大臥佛」、山東蒙山高218 米的山體巨型雕塑「老壽星」,均被載入世界吉尼斯記錄。甄彥蒼把傳統雕塑技藝和西洋雕塑有機融合,開創了曲陽西洋雕塑的先河。

曲陽現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3 人,國家級非遺傳承人2 人,省級工藝美術大師32 名,省級非遺傳承人3 人,高級工藝師700 多名,雕刻技師15000 多人,從業人員達10 萬餘人。
1995 年,國務院正式命名曲陽為「中國雕刻之鄉」。
2005 年,曲陽東方雕刻城被國際雕塑協會命名為「中國石雕第一城」。
2006 年,「曲陽石雕技藝」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2008 年,曲陽縣被國務院命名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

序一
曲陽位於河北中部,西接巍巍太行山脈,東連廣袤的華北大平原,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記載:「城在山曲之陽,是曰曲陽」,「上曲陽縣故城北,本嶽牧朝宿之邑也」,可知曲陽因古北嶽恒山而得名,自古以來即為帝王祭祀北嶽山神湯沐之所。曲陽境內多山,豐富的資源和深厚的歷史蘊育出了燦爛的物質文化,如定瓷和石雕。

1953 年修德寺遺址的重大考古發現,引發了世人對曲陽白石佛教造像的高度關注,此後,定州、蠡縣、藁城、鄴城等地又出土了大量北朝至隋唐時期的白石佛像。這些造像的發現促使人們重新認識了曲陽石雕的歷史地位,重新認識了河北地區的佛教歷史和文化。

曲陽修德寺遺址佛教造像出土已有60 餘年, 然而從未有過在臺灣展出的機會。2016 年,佛光山星雲大師捐贈北齊趙郡王高叡造釋迦牟尼佛首給河北博物院,促成大佛金身合璧,成就了臺灣佛光山與河北博物院的一世情緣。此次應佛光山文教基金會之邀,到佛陀紀念館舉辦展覽,使得這批造像能夠飄洋過海,來到臺灣,呈現於大眾之前,既是信眾之福緣,也是中國佛教學術界之幸事。我們希望能夠以此為契機,進一步促進兩岸民眾之間的友好交流與合作,體現出同胞一家親的血脈情誼。

祝「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圓滿成功。

河北博物院院長  羅向軍

序二
兩岸文化交流締和平 藝術傳遞人間真善美

今年春節楊惠姍小姐和張毅先生來佛光山,晚上到佛陀紀念館看光雕,結束之後,楊小姐心有所感,回憶起那年在佛陀紀念館展出「唯有慈悲―楊惠姍‧ 張毅二十六年琉璃之人間探索」,當時適逢家師星雲大師手術完不久,楊小姐雖然很期盼開幕茶會大師能蒞臨,但又想到師父的身體……。開幕茶會當天,只見大師坐著輪椅緩緩進入現場,上台之後從輪椅上站了起來,和現場大眾開示……。茶會結束,楊小姐、張毅先生和大師同搭一部電梯,大師說:「對不起,我今天講得不好,我應該……。」談到這裡,楊小姐哽咽的說,當下只想跪下頂禮大師。

大師慈悲的身教、言教,無時無處不在,回首佛陀紀念館的每一次展覽、每一場表演……,背後都有一段鮮為人知大師慈悲的故事。

1996 年,河北幽居寺千年古佛佛首被盜,流浪海外拍賣市場近20 年,因緣際會,佛首輾轉來到佛光山。星雲大師向來重視傳統中華文化、尊重文化史蹟,他無條件將佛首捐贈給河北博物院,讓金身合璧。星雲大師無私無我捐贈佛首,促成了此次「佛.緣―河北曲陽白石佛教造像藝術展」。

1953-1954 年,河北曲陽修德寺遺址出土了一批白石佛教造像,時代跨越北魏、東魏、北齊、隋、唐數朝,時間長達230 年,與青州龍興寺造像、成都萬佛寺造像,被學術界譽為中國佛教寺院三大考古發現。三寺所出造像數量眾多,跨越時間較長,代表不同地域的佛教造像藝術。佛陀紀念館為了讓大家對佛教藝術有更深度的了解,分別於2012、2014 年展出青州龍興寺造像、成都萬佛寺造像,此次展出河北博物院所藏修德寺遺址出土的白石佛教造像精品。

曲陽出產漢白玉石料,此種石料質地細緻、色澤溫潤,且硬度不高,很適合雕刻。早在佛教傳入中國以前,曲陽便有了自己的雕刻作品和工匠傳承系統。佛教傳入河北後,當地的工匠創造出了獨具藝術特色的曲陽白石佛教造像,使曲陽成為河北白石佛教造像的中心。

此次展出文物共計82 件,另有現代作品18 件。藉此展覽,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特別邀請專家學者,以「河北佛教藝術發展與信仰文化傳播之歷史價值」為主題,舉行學術研討會,並邀請台南藝術大學潘亮文副教授擔任學術研究員及指導學術研討會。

佛光山弘揚人間佛教,星雲大師說:「佛教藝術的形成,以人為本,在審美與信仰之間,有著不可分離的關係,兼具宗教和藝術的雙重功能。」此次展覽意在通過這些精美的石刻造像,讓來館的每一個人藉由欣賞佛教藝術之美,喚醒心靈深處的真善美。

藉由文物交往,以文化創造人間真善美,更能促進兩岸和平和諧與和樂。在此要特別感謝河北博物院及佛陀紀念館、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同仁為這次展覽及學術研討會共同的努力,以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精神,落實文化傳承,並發揚光大和創新。

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  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