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魏
東魏時期,曲陽白石造像的規模急遽擴大。前期的造像基本延續了北魏風格,後期開始出現新的變化。彌勒佛像相對減少,觀世音菩薩像數量劇增。出現了新的造像題材,如半跏思惟菩薩像、釋迦多寶像和無量壽佛像。像座中出現化生童子托舉博山爐圖案,側背面開始雕刻神王像。雙鉤陰線刻技法開始出現並得到廣泛運用。武定年間以樹幹上盤有神龍的菩提雙樹為背屏的造像開始出現。佛像身軀漸趨豐圓。
菩薩的柱狀方冠開始被三葉式花蔓冠取代,身上開始出現穿璧式樣帔帛。
◆菩薩立像◆東魏,石,殘高22.8釐米,寬12.5釐米,河北博物院藏,菩薩面相長方,寶冠殘斷,頸飾項圈,肩挎帔帛。帔帛於腹前呈雙「U」形交叉再反折於肘後下飄。袒上身,下著裙。右手握蓮蕾,左手提香袋。背屏邊緣線刻火焰紋。
◆郝興造觀世音菩薩立像◆東魏 元象二年(539),石,通高28.5釐米,座長11.5釐米,寬9釐米,河北博物院藏,菩薩面相長圓,頭戴方形寶冠,
束冠繒帶自頭兩側垂下,肩部有圓形髮卡。頸飾項圈。肩挎帔帛,於膝前呈雙「U」形交叉。右手持蓮蕾,左手提香袋。跣足立於複瓣形覆蓮座上。
長方形基座側、背面刻發願文:元象二年正月廿五日銘記。郝興為亡父敬造觀世像一區。
◆菩薩立像◆東魏,石,殘高33釐米,寬21釐米,河北博物院藏,菩薩面相方圓,戴三葉式花蔓寶冠,頸飾項圈,肩挎帔帛。帔帛於腹前交叉穿璧後下垂至膝前再反折於肘後下飄。帛帶外侈。上身著僧衹支,下著裙。右臂屈於胸前手持長莖蓮蕾,左手下垂提香袋。背屏背面殘留紅色彩繪,圖像已不清楚。
◆佛坐像◆東魏,石,殘高29.5釐米,長17釐米,寬11釐米,河北博物院藏,佛高肉髻,面目清秀,微露笑意,著褒衣博帶式袈裟,下襬滿覆於長方形束腰疊澀須彌座上,呈百褶狀。雙手似施無畏、與願印。背光殘,邊緣飾火焰紋。
◆思惟菩薩像◆東魏,石,殘高66釐米,河北博物院藏,菩薩面相方圓,頭略前傾,俯首低眉,頭戴花蔓冠。頸飾項圈。袒上身,下著裙。雙臂殘斷,右腿盤坐於左腿上。左手握裙角,左足下伸腳踏複瓣形覆蓮臺。兩腿刻雙鉤陰線衣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