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像結跏趺坐於蓮花須彌座上,身著紅色袈裟,雙手舉至胸前結毗盧印,該手印又稱最上菩提印。天台宗視此佛為法身佛,華嚴宗則認為此佛為法報合一之身,是蓮華藏世界的教主。
畫面中佛像結跏趺坐於蓮花須彌座上,身著紅色袈裟。右手舉至肩處,掌心向外,拇指與中指相捻,其餘三指舒展,左手覆掌按於左膝處,呈現佛陀說法,降伏一切魔擾,給予眾生安樂吉祥。
畫中菩薩結跏趺坐於蓮花須彌座上,戴寶冠,面相圓滿,五官清秀,瓔珞嚴身。左手持經卷,身後配置頭、身圓光。明代漢傳的除蓋障菩薩造形較無定樣,一般而言都以手持寶幢的方式為主,此尊菩薩卻手持摺經的表現,顯得相當特殊。
北壁東鋪即東北壁,畫面共繪製三層十九組人物,計七十尊,各組尊像上方大致皆書有榜題。該壁主要呈現明王,以及諸天神祇的內容。下層自左而右分別為:馬首明王觀世音菩薩、步擲明王普賢菩薩、梵王等眾、持國多聞天王、金剛等眾、玉皇大帝。中層為:甘露軍吒明王阿彌陀佛、無榜題一尊(考證應為天藏菩薩)、天龍八部、十六高僧、十二元辰等眾、南斗六星。上層為:無能勝明王地藏菩薩、不動尊明王除蓋障菩薩、天主等眾、欲界四空天眾、色界四禪天眾、十回向菩薩、十二宮辰等眾。
南壁東鋪即東南壁,畫面分五層,共繪製十六組畫面,各組尊像上方皆書有榜題。該壁主要表現出引路王菩薩接引往古人倫一切眾生。下層自左而右分別為:往古帝王文武官寮(僚)眾、往古忠臣良將、往古孝子順孫、往古奴婢典當等眾。中層為:引路王菩薩(此尊為該鋪面積最大神祇,高至上層)、往古比丘等眾、往古道人等眾、往古儒流賢士冥前、往古九流百家一切街市。上層為:為國亡軀忠臣烈士、往古墮胎產亡、八寒地獄鬼眾、八热(熱)地獄鬼眾。頂層為:讐冤報恨等眾、墻倒屋塌。最頂層為:地居飞(飛)空。
圖中釋迦牟尼佛結迦趺坐於仰蓮上,面如滿月,紺色螺髮,肉髻飽滿,著紅色袈裟,左手撫膝,右手舉至胸處,呈現說法貌。佛身後配置頭、身圓光,畫面上方配置兩層華蓋。
關於水陸法會的起源傳說與阿難尊者有密切相關,在《施食法》記載阿難尊者於林間禪定時,忽見一位面燃鬼王,告訴阿難三天之後將墮落餓鬼道,如要避免此事,則必須布施餓鬼,供養三寶。畫面阿難雙手合十,立於祥雲之中,神情專注寧靜。
水陸儀軌中會奉請四大天王降臨法筵,所懸掛的水陸畫中也會繪製四大天王圖像。畫面為四大天王之一的北方多聞天王,又稱為毘沙門天,乃佛教重要的護法神祇,是北方守護神、護國之神、知識之神、財神的象徵。畫面中的天王, 身穿戰甲, 右手持戟,左手托佛塔,站姿,呈現出威風八面的護法英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