緣起

以法相會‧人間佛教精神的體現
二O一一年佛陀紀念館落成後,為落實佛光山「以文化弘揚佛法」的宗旨,並促進兩岸文化交流,由佛光山文教基金會與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簽署五年合作協議,於佛陀紀念館展出佛教藝術,每年一次,今年邁入第四年,展出「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 明、清代水陸畫展」。

常言:法不孤起,仗境方生;道不虛行,遇緣即應。任何有形無形事件的產生與建立都必須要靠「緣」,所以佛陀說:「萬法因緣生,萬法因緣滅。」此次展出,讓我不禁想起佛光山與水陸法會的種種因緣……。

一九六七年佛光山開山,一九七三年四月首次啟建「清明報恩孝道水陸法會」,四十餘年後,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落成,二O一五年展出「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 明、清代水陸畫展」。

佛光山一向廣結善緣,每次啟建水陸法會,都希望以萬緣共成佛事,正所謂「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萬人施,萬人捨,同結萬人緣」,故名為萬緣水陸法會。佛陀紀念館的建造,家師星雲大師特別邀約臺灣及世界各地千家以上寺院、百萬信眾共同興建,讓社會大眾及佛教界能共襄盛舉。凡此種種,無不體現星雲大師提倡人間佛教的精神。

值此「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 明、清代水陸畫展」展出之際,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為提昇宗教儀軌與藝術文化的研究水準,特別舉辦水陸畫相關課題的國際研討會。參與本次研討會的學者來自韓國、美國、日本、臺灣及大陸等地,計十四位。研討會中特別恭請心定和尚擔任專題演講人,他除了講說,並現場示範水陸儀軌中的梵聲、直聲、書聲……諸種唱腔。

二O一五年十一月,水陸法會、水陸畫展、學術研討會,體相用三者一體,同時在佛光山舉行。這不僅是歷史性的一刻,更是有史以來首次將水陸相關課題作一大結集,因緣殊勝。

水陸法會在宋代以後有南北之分,在清中葉以前水陸法會主要以北水陸為主力,清中葉以後南水陸後來居上,成為漢傳佛教道統,北水陸則退出歷史舞台。南、北水陸的法會儀軌不同,義理性質也頗具差異性。南水陸主要依據宋代釋志磐的《水陸儀軌》而來,明代雲棲袾宏(蓮池大師)重編的《法界聖凡水陸勝會修齋儀軌》為依歸,該類儀軌主要以天台教法來貫通。至於,北水陸的儀軌主要依據宋代《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為圭臬,儀軌內容以唐密及華嚴教法貫通。關於懸掛的水陸畫軸,南、北水陸二者亦有差異性,一般而言,南水陸一堂畫作約七十餘幅,分為上下堂;北水陸一堂畫作並無明確規範幅數,一堂大型的畫作可達一百五十幅,通常懸掛時並不分堂,而依序掛出。

現今臺灣水陸法會所採用儀軌是南水陸,所以民眾對於北水陸儀軌與畫作不甚明了。此次展出以明清時期的北水陸畫作為主,計一O二件,藉此讓大家了解明清時期水陸法會的發展,以及水陸畫的歷史流變,可說難遭難遇。

有人請問星雲大師:「何謂生命教育?」大師回答:「因緣。」祈願此次展出,不僅提升大家對美的感受,也是一場心靈的饗宴,更是一堂值得細細品味的生命教育課程。

在此,要特別感謝共同主辦的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與承辦單位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以及參展單位:山西博物院及河北石家莊依舊畫坊。此外也要特別感謝國家文物局顧玉才副局長、中國文物交流中心王軍主任及策展人李天凱等,還有家師星雲大師的全力支持,才得以讓不同樣貌的水陸畫能夠順利來到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展出。

佛光山佛陀紀念館館長、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如常

書序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達成合作舉辦佛教藝術系列文物展覽的共識後,自二O一一年始,已連續三年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文物展覽,主要以佛教的傳入、傳播以及本土化發展為線索,展示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佛教文化的特點。雙方合作的展覽在臺影響力逐年遞增,去年舉辦的「七寶瑞光—中國南方佛教藝術」展覽,觀眾人數接近百萬,後巡展至臺東、臺北,受到臺灣各界人士熱烈歡迎。

佛教文化以其包容與創新的特點成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兩岸交流互通的紐帶。佛教史學界認為水陸法會起源自南朝梁武帝,後經歷代補充、完善,在元代形成了北方水陸法會體系,主要流行於江淮及京津等地區,遺留下來的壁畫和卷軸畫等,表現出濃郁的漢民族特色,在美術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山西寶寧寺的明代水陸畫,按其裱序記載應由明代宮廷畫家所繪,筆法、著色、制式及規模,無不體現了明代皇家氣派,整套139軸,堪稱中國現存水陸卷軸畫中的極品;河北石家莊市毗盧寺水陸殿明嘉靖水陸壁畫,畫風承襲了中國古代壁畫的傳統畫法,技法嫺熟,線條瀟灑自如,色彩豔麗,人物形象生動逼真,主次分明,層次井然。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 明、清代水陸畫展」,是以山西博物院收藏的寶寧寺明代水陸畫及太岳區的清康熙時期的水陸畫、紙版畫、牌位等為主,輔以石家莊毗盧寺水陸壁畫的臨摹復原作品,展示明清時期水陸畫的主要內容和不同形式,使臺灣觀眾能夠近距離欣賞這些中華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

在中國文物交流中心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的共同努力下,及山西博物院的大力協助下,展覽即將如期開幕。在此,謹向為展覽成功舉辦付出辛勞的兩岸各界人士表示感謝,並祝展覽圓滿成功。

中華文物交流協會會長   勵小捷

書序
「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 明、清代水陸畫展」將於二O一五年十一月至二O一六年二月在臺灣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這是中心與佛光山合作舉辦的第四個佛教主題的文物展覽。此前的三個展覽主要內容是以佛教西來傳播及發展、演變為主題,展品以金銅、陶塑和石造像藝術為主,使觀眾對佛教文化和佛教藝術有更多的了解與感悟,對中華傳統文化有了更深切的情感。

今年,我們另闢蹊徑,與佛光山合作策畫了「以法相會—寶寧寺、毗盧寺 明、清代水陸畫展」,以佛教卷軸畫、紙版畫和壁畫臨摹復原件等展示明清時期的北水陸法會圖像系統。水陸法會是佛教超度一切亡魂、普濟六道眾生的大型法會,法會中的神祇包羅萬象、名目紛繁,除了佛、菩薩、明王、護法、羅漢、聲聞、天龍八部等佛教神祇,還有很多源自道教和民間信仰的神祇,是一個華夏諸神的大世界,對於宗教史、藝術史、民俗歷史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與文物價值。

佛教傳入中國後為中國美術帶來新的題材和風格,水陸畫承襲了我國古代工筆重彩人物畫的傳統畫法,其粉本世代相傳,部分技法取自唐宋,與敦煌壁畫的風格同出一脈—我們可以從中一窺顧愷之、閻立本、吳道子的神韻。其中的山西寶寧寺水陸畫,色彩豐富妍麗,線條瀟灑流暢,人物形象生動,成功地表現出不同人物在不同場景中的動作、表情和心理狀態;毗盧寺水陸壁畫大量使用瀝粉貼金技法,人物形象飽滿,極具立體感,富麗堂皇。

本展依北水陸儀軌《天地冥陽水陸儀文》的正位神祇、天仙、下界神祇、冥殿十王、往古人倫、孤魂等六部分選擇了一O二件展品,較為完整地展示水陸法會中需要延請的神祇和超度的物件。

在此,感謝中華文物交流協會與佛光山文教基金會對展覽的大力支持,感謝山西博物院為展覽提供的珍貴展品,感謝所有合作的機構以及為展覽成功舉辦做出貢獻的同仁。預祝展覽成功。

中國文物交流中心主任   王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