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選



媽祖飛昇圖
媽祖(天上聖母):是民間純樸又親切的稱呼,福建莆田人稱呼「娘媽」、閩南人稱「媽祖婆」,林姓則稱「姑媽」。

祂姓林,名默娘,原籍福建省莆田縣平海鄉湄州島人,係唐朝邵州刺史林蘊公之第七世孫,曾祖名保吉,周世宗顯德中為任統軍兵馬使,鑑於當時,兵荒馬亂多事之秋,棄官歸隱於閩南莆田縣之賢良港。祖父名孚,為褔建總管,父名林愿,為代都巡官,世代書香官宦名家。媽祖生於宋太祖建隆元年(西元960 年)庚申三月二十三日,傳説:方夕,見一道紅光入室,異香氥氱不散,彌月不聞啼聲, 因命名曰默,自幼聰穎過人,讀書過目不忘。甫十歲喜焚香誦經禮佛,十三歲受玄通道人授與「玄微秘法」, 悉悟諸要典。十六歲「窺井得符」,遂靈通變化,驅邪救世,屢顯神異。於宋太宗雍熙四年(西元 987 年)九月八日晨,誦經禮佛之際,受玄通道士啟示:「九九重陽之日,以登高之便,汝可登仙境矣。」於是此日晨她身著潔白衣裳,誦經禮佛之後,含淚向姊妹説:「我對塵世,殊覺無味,暫離喧嘩塵寰。」語畢,告別家人, 攀過峭壁斷崖,仰望湄峰高處,見濃雲橫岫,白氣亙天,為通天之路。於午時登上湄峰高處,忽聞絲管之聲, 來自白雪峻嶺間,仙樂齊鳴響亮,她在諸仙人及金童玉女恭迎之下,駕鳳昇天成神。此後常常顯靈咸應,拯救苦難百黎,並降福於世。一千餘年來,民間深信不疑其神靈顯赫,所以香火鼎盛,有增無減。

 



「迎媽祖」標題暨開筆上墨
「迎媽祖」:此作係第三次書稿,前一、二次書稿雖然花上十年的時間,但是場面不夠充實,內容尚欠完整而捨棄不用,於是再繪本原作稿。由於,曾累積之前的一些經驗,因此,在兩年的期間繪製完成。民國七十六年( 西元 1987 年 ),歲在丁卯,正值媽祖昇天的一干週年,特擇訂於這年的農曆九月九日重陽節午時;也是媽祖昇天的時刻,邀請約六十多位前賢長輩暨藝壇書友,於「智廬書室」舉辦湄會。在他們的期許與見證之下,開筆上墨,繪上木刻創作史上的重要—筆,並題跋落款,於是這一幅長卷的「迎媽祖」版書,就正式開始上路創作。

這幅「迎媽祖」版書,總計花費二十年的心血製作而成,全幅總長四O八尺(約12403 公分),從搜集資料、揣研構圖、刻版、彩繪、典故説明等等,均由本人一手擘劃獨力製作完成;它收集了台灣各地媽祖遶境中的重要陣頭、精彩的曲藝、藝陣和藝閣等,再精研篩檢其內容重點,依據傳統的形式及排列的程序,加以取之精髓, 棄之糟柏重新佈局構圖而成為現在的全貌。這是一幅記錄本土百姓崇信媽祖神衹,虔誠膜拜的民族習性,啟示人民行善止惡,教化子弟認知傳統的文化,各方特殊民情,並將民俗與藝術性結合為一體。

 



香案迎神
香案迎神:當神明出巡遶境時辰之先,眾善男信女於家門口擺設供桌,桌前方張掛綵繡吉祥之物的「桌圍巾」,上方排好四果丶鮮花丶炬燭,同時點燃三灶清香,恭候神衹光臨。房舍四週,清理乾淨,門面修茸一番,張燈結綵, 除表誠心恭祝外,尚有招示十方諸神衹及好兄弟之遊魂, 前來同亨喜慶。燈籠上書寫「恭祝媽祖聖誕」,並綵結長布條,垂穗五彩迎風飄曳,氣勢壯觀。街坊道旁,一片燈光瑞氣,百姓無不笑逐顏開。

每年到了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欣逢媽祖誕辰紀念,台灣的媽祖廟,都會舉辦媽祖出巡遶境的盛大活動,來自島各地的信徒和媽祖分靈的廟宇,都會相邀組團回母廟刈香祭拜,祈安植福,敬神狂歡。在一波波的洶湧人潮,藝隊、鑼鼓、炮聲中,魚貫晉謁廟堂,廟埕盛況空前。默禱媽祖賜福,永佑國泰民裕,四季五穀豐收,是神民共同心願。

本圖中人物、背景,取材傳統農家房屋庭院前。於清晨時,將香案擺在中庭,全家同堂老少皆立候恭迎聖駕,齊向遶境諸神明,誠心祈福祭拜。

 



路關牌、托燈
路關牌:係由身著明清役卒服,腳穿可一路攘災驅走邪氣的虎爺頭繡鞋,肩披風衣,頭戴清兵斗笠者獨撐帶隊。它是用來告示進香遶境路線;路線圖,通常寫於牌後,便利撐牌者循序前進。左石書寫「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等吉祥對句,牌了上端結紮紅綵以示吉祥,安插金華(花) 表示喜慶富貴。持牌者與前方持「前導旗」的地方賢德元老一齊同行,為所有參與遶境隊伍,做前鋒領導。

托燈:迎神賽會中,常見有壯丁扛托大燈龍的頭燈,除代表出巡的主神外,尚冇寓意:呈祥、光明、平安、禛福之意。大燈龍的製作程序是,先以蔑片、竹皮、籐條等編紮成形,殼面裱上綿紗布為底來固定形體,再裱上宣紙或棉紙以便書書。待燈龍乾後,書上「天上聖母」大字樣,兩側再寫較小字樣的「國富民裕」「閤境平安」。又以大紅、大綠、大藍、大黃等原色,描繪龍飛鳳舞,吉利如意圖案。一經彩飾點綴之後,益顯頭燈古典別緻,然後在其最上端加紮紅綢綵帶,表示吉祥之意, 其結穗隨風飄逸,喜氣洋洋。此燈龍以長棍挑高,形體大又艷彩奪目,是陣頭的標竿。

 



哨角、媽祖頭旗、鼓亭
哨角:最早出現於敦煌莫高窟之第一五六窟壁書「唐代張儀潮夫婦出行圖」中,不過當時是用竹、木、獸角之類做材料,稱之「大角」、「長鳴」。明、清以後,軍營中用它當「號角」,在晨昏時刻以長短聲表示軍紀作息訊號。武將出場征戰,亦用之助聲勢,鼓舞作戰士氣,又稱「長號」、「先鋒喇叭」、「尖了號」。今民間將它用於迎神賽會之儀仗隊伍之中,其造型似喇叭,管柄長達一公尺多,無手指的按孔,音質厚實,每臨重要的據點或廟前就吹哨角聲,表示開路並傳達訊息,主神明將到臨之意。

媽祖頭旗:神明出陣,在最先頭要有—面的頭旗俗稱「大旗」,頭旗面以大字繡寫神明聖號,並添加些龍鳳、八仙、蟠龍、花卉等吉祥圖案,旗之下方鑲綵穗鬚邊,搖晃之中更見玲瓏美觀。大旗之頂頭尖處是多層的金屬寶塔,並掛著有排號的小燈籠(遶境順序),由前後旗班人員扛挑、以引隊出巡。

鼓亭:放打擊樂器的鼓亭為廟陣的前導樂隊,其組合有:鼓( 主打樂器)、鑼、鈸三種,民間俗稱「鑼鼓仔陣」。這三樂器聲「疼疼鏘鏘……」出現時,參加遶境的每間廟宇出陣的隊伍,便知陣頭已來臨。一般鑼鼓陣不一定設鼓亭,但台灣地區媽祖出巡時,為顯示莊重、氣派、崇敬、都極盡巧思,將鼓亭張燈結綵,外加金鐫銀飾,雕龍刻鳳,把它裝璜得富麗堂皇,真是別具匠心。

 



執事牌
執事牌:執事者,各執一事務。屬於儀仗隊的一部分,是仿古代皇帝出巡的模式,執事者為執士,在媽祖出巡遶境隊伍中,分配在最前段與最後段,最後段儀仗執事者,分別執拿著不同兵器。本執事於前段的儀仗當中有:龍頭杖,金瓜杖,與高腳木匾牌一龍頭杖,意味著:領導、威嚴、莊重、權威、避邪。高腳木匾牌,大部份是朱紅色,也有白底上寫黑字的,用於前導作用,並意眛著:警示、威儀,例如,肅靜牌、迴避牌、祀典牌、賜封牌、主神牌等。每二人左右排成一組,身穿著役服,上印有「兵」、「卒」字樣。

 



清道大鑼、皂隸、報馬仔(探馬仔)
清道大鑼:媽祖出巡時,隊伍中常有敲大鑼者,本書為古早簡單型的清道大鑼。方式是由二人各肩挑銅鑼一面, 挑桿上繫一小布旗,上書寫「清道」,沿路間歇敲打銅鑼, 依官品高低有十一響和十三響之別。凡媽祖出巡打十三響, 則表示最崇高禮敬,據《禮制》記載:大官出巡敲打十三響為禮制中之極數,每敲打十三響為一節,中間停頓,反覆如是。其寓意即欲以響亮鑼聲來開路報駕,並沿途清理污穢之氣,以免在神明通過時,造成不敬;邪魔歪道也懼怕鑼聲,有驅除之作用。

皂隸:古時衙門中的差役或社會上職業地位較低賤者稱之。在廟會中,當自願扮裝,拿籐環或竹板跟隨孰事牌背後,邊走邊吆喝。然因媽祖不是行刑的武神,所以這些皂隸手上均不拿刑具。

報馬仔:俗稱「探馬仔」,又叫「走文書」,專司探路和遞信息。

始終走在隊伍前方,是神明遶境隊的前哨;相傳古有丐者生腳瘡,因祈禱媽祖而癒,誓願充擔天后出巡時之「探馬仔」。其肩扛紙傘,並吊繫米酒、豬腳、豬肉及韭菜;豬腳意味走好運,肉意味著供養路上凶神、白虎, 韭菜有長生不老之意。其人臉部塗水粉胭脂,額頰處抹胭紅,鼻下裝兩撇鬍鬚,梁間配副老花眼鏡,頭戴斗笠, 嘴唧煙吹,胸掛賜牌,褲管一高一低,邊走邊敲小鑼,忽前忽後,輕鬆閒遊,通風報訊,活潑滑稽,逗人開懷大笑。

 



哨角、媽祖報駕匾旗和托燈、供仙桃
哨角:哨角古時稱「大角」,又叫「號頭」,一般通呼「長吹」,是長號的一種。有直管形,也有像本圖為喇叭口向上彎曲呈U形,管長約一公尺多,管上沒音孔,明清以來用在大將出征當前鋒號,或軍中晨昏號以烘托威武的氣勢。現在是用在神明出巡儀仗隊當「前鋒號」,每到廟前或重要據點,人群聚集之處,就吹哨角以警示媽祖將來臨的訊息,營造著威嚴莊重的特殊氣氛。

報駕匾旗和托燈:神明出巡,一般以橫式的大長旗為頭旗。但不少在神輿之前另加「報駕」大匾旗(有人稱轎前旗),來凸顯主神明來臨,有通報的效果。本匾旗幟,中央繡上天上聖母聖號,再繡龍鳳吉祥圖案,旗之上方處,還特別繡個避邪獅頭,象徵威嚴、趨吉除惡的意味。它與前方哨角聲及後方高聳目標顯明的大托燈,互相輝映,成為媽祖儀仗的開路先鋒;這些所繫的紅綵布和「牌坊」上的燈龍、紅穗帶一起隨風飄飄招展,與飛翔的和平鴿互為襯托,使景象在熱烈中,更添喜氣,美不勝收。

供仙桃:後方著古裝打扮得秀雅麗質的二位仙女,手捧著慶賀誕辰的「壽桃」。自古傳説:吃桃子會延長壽命,神話仙界中常有這樣的故事,所以民間相傳為祝賀生日的吉祥物。它是用麵粉做成桃子形狀,裡面裝豆沙餡兒,外表染桃紅色,然後再去蒸熟的。

 



旌節、麾旛、曲柄、華蓋涼傘、供花、提爐、提燈,持輿鑼隊
旌節:古時候,由皇帝賜給將軍或使臣出行時攜拿, 象徵表揚忠孝節義的事跡。它在儀仗之中,具有操控行列或進或止,或疾或徐的作用。在祭神或祭聖當中,每一祭或舞佾的開始,都將上下舉三次以示指揮。

麾旛:又叫「銘旌旗」、「昇降龍旗」、「觀天覆地旗」, 因為其旗幟上,一幅繡有龍頭向上昇龍,另一幅繡有龍頭向下的降龍而呼之。古時它是用在禮儀當指揮旗的,現在祭神或祭聖中,當「迎送神」、「獻禮」、「奏樂」開始時,都要「昇龍」示之,是屬禮儀旗幟。

曲柄華蓋涼傘:當時涼傘桿有曲柄的是皇上或被皇上御准封爵者才可用之。曲柄之處為雙龍的口一下一上相互啣咬而呈彎曲之處,象徵為神明遮涼,是禮儀之傘。

以上的旌節,麾旛、華麗涼傘三者為古時皇帝或大官御駕,「禮司」執之,作為迎、送時最高禮儀。現在為廟中祭典時當做「迎送神」儀式之用,媽祖遶境特將它作為儀仗隊捧場,以表示最隆重的禮儀。

供花、提爐、提燈:這三種為護持媽祖而設;供花使滿路遺香,以示恭維。提爐中燃沈香以淨境除穢。提燈點燭,以照耀光明。

持輿鑼隊:書中這些少女裝束係民初服飾打扮,個個嬌柔嫺雅,舉止虔誠。持輿鑼隊者,平分為前、後二段,前段敲鑼之後,後段馬上跟著敲打、前前後後聯串表演,鑼聲的節奏整齊而嘹亮,是媽祖神輿的轎前鑼隊,它使氣氛更加歡天喜地以娛人神。

 



報駕大鑼、千里眼與順風耳
報駕大鑼:列在神輿之前,其震耳之大鑼聲,足以震懾妖魔邪道,除沿路之穢氣,並於人潮洶湧中闢路清道, 使媽祖神輿暢通無阻,所以亦稱「清道大鑼」;還具有通告眾善男信女,媽祖即將來臨,請身上不淨的人迴避之作用。信徒則持清香向媽祖膜拜,並一睹神明聖像,默許平安。

千里眼與順風耳:這兩尊高大的媽祖的護衛神爺,面目猝嚀獠牙,使人初見有點畏懼威,但祂們已改邪歸正, 風範孔武,行進時威風八面,能避邪驅魔劫。傳説:湄州西北方之桃花山有兩個兇惡妖精張牙舞爪,盤據著,一個紅臉綽號千里眼,—個青臉綽號順風耳,他們在桃花山白天睡覺,夜裡到處為禍百姓。千里眼有一對火眼金睛能視千里外事,名曰金精,而順風耳耳大靈敏能聽千里外聲,名曰水精。正是媽祖為普渡眾生所需,屈指一算, 得知桃花山「金」、「水」二精最可當部將,於是帶著寶劍上山以收二妖。最初祂們見到媽祖,國色天香、欣喜若狂,趨前搭訕,媽祖見狀使出寶劍以對,頓使祂們咸到來者不善,展開一場正邪激烈鬥法,在刀光劍影不分勝負當中,媽祖唸咒召來雷神相助,這時雷雨交加中,繼續相互競鬥法力。閃閃雷光致使金精兩眼迷糊,轟隆雷聲致使水精耳聞不靈而敗陣,終於二精跪地求饒,發誓改邪歸正,為媽祖收伏,遂列入水闕仙班,永隨媽祖當護衛將軍,替媽祖眼觀「千里災難」,耳聽「四方哀苦」。於清同治八年(西元 1869 年)敕封千里眼為金將軍(又名嘉應),順風耳為柳將軍(又名嘉佑)一體附入祀典。現媽祖廟多是紅臉為順風耳,青臉為千里眼,慣用幾百年已成傳統,尚無正確史蹟可稽。

 



媽祖鑾輿(神輿)
媽祖鑾輿:「迎媽祖」遶境是由各地幾百間廟宇,幾十種神明來參與盛會,整個列隊中的主神明為媽祖,所以其鑾輿排在列隊的最後方,舊俗云:「大臣押後」,是一種敬重,也是圓場(陣尾)作用,使眾善男信女曉知遶境即將結束。

是日因為是媽祖誕辰,所以鑾輿及轎夫都要裝扮得十分喜氣的樣了。巧奪天工、精雕細琢的神輿頂上,披著繡「正龍」(蟠寵)的華蓋轎布,而轎布縫接下垂的四周,正前方繡「天上聖母」,其他三面飾以中國人喜慶用的八仙綵。轎子四個角落繫垂大的長條紅綢緞,轎子後面豎上二支交叉的鱟扇(日、月扇),扇面上繡五彩龍鳳和日、月字樣,或加繡聖號、廟名,與媽祖神像同向的左側以「日扇」,右方以「月扇」置之。鱟扇有時由轎班人員撐執,用來扇散鞭炮煙霧,扛鑾輿的轎班人馬,身穿紅色的轎夫衫,衫前後均標示「天上聖母」字樣。因媽祖為「文神」,故常以徐緩平步扛抬神輿,並將神輿輕盈上下彈盪搖晃,頗像是神靈顯赫,神明住在顯見的意味。

每當媽祖神輿所經之處,燃放著成堆、成籮、大聯串的鞭炮,轟轟隆隆之炮聲,響徹雲霄,到處是煙霧迷漫,有時伸手不見五指,熱鬧非凡,此二頂鑾輿為「大媽」、「二媽」……等。由書中可看出轎班人馬多虔誠地肩挑著,雖然辛苦卻仍神采奕奕。

媽祖護國庇民,慈航普渡眾生,聖靈赫赫,名聞遐邇,感動皇臣百黎,所以封賜褒詞,不勝枚舉,畫幅上的那些旗海跟旛旗,無補於全貌,只是象徵性地略提一、二。那時條條旛旗,正迎風飄飄,有如讚揚媽祖廣澤黎民的事蹟,永遠銘鏤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