迓媽祖序

據《史書》記載,鄭成功為了反清復明,收復荷蘭人佔領的「大員」(十七世紀台南舊稱)作為基地,不顧生命安危,毅然揮軍橫渡台灣海峽,越過海象險惡的黑水溝,從台江內海的鹿耳門(今土城一帶)登陸台灣。當時,軍船擱淺在台江口北汕尾,幸好炮船上供奉媽祖神像隨行,於是祈求神靈的庇佑,助漲潮水,果然應驗,鄭軍得能適時火速從北汕尾直搗荷軍基地。雙方激戰中,荷軍不敵鄭軍,見大勢已去,只好棄械開城投降,時為明永曆十五年(西元1661年)。

鄭成功趕走荷蘭人以台南作為反清復明基地後,開天闢地,整建台南為府,成為台灣島上最早開發也最為繁榮的城市。所以,古有記載「一府、二鹿、三艋舺」,一府指的就是台南府城,在台南孔廟的大門口牌坊橫匾就書寫有「全台首學」,可見當時文風鼎盛,不僅如此,這裡也是金融貿易中心。

後來,從大陸福建、廣東沿海一帶的漁民百姓,紛紛移民來台,並將他們信仰的「和平海神」媽祖迎來台灣,並建造媽祖廟供奉膜拜。目前台南古都的媽祖廟及信徒數量都是全台之冠,終年常有媽祖遶境廟會活動,蔚為府城特有的宗教與民俗文化活動。

我從小就喜愛傳統文化,對於媽祖慶典活動特別感興趣;對威風凜凜的眾神爺,高人一等的踩高蹺,風趣的民俗表演,鄉韻情濃的民間古樂曲調等等,隨著隆隆的鞭炮聲以及五彩繽紛的煙火助陣,真是熱鬧非凡,每每令我忘情駐足,媽祖慶典的記憶亙古深印我的腦海。四十歲那年,我恍然驚覺昔日許多遵循古禮的優美傳統宗教及民俗文化,在工業時代的轉型中日漸式微,甚至已到被「摧殘」的地步。儀典不夠莊嚴、衣飾道具俗陋且簡化,民俗表演藝人凋零、後繼乏人。我深恐具有世界三大宗教活動之譽的「迎媽祖」會漸漸失傳而流失,萌生起自己有責任去保存這個傳統宗教民俗文化的責任。

我思忖,在此關鍵時期,自己好像正處於時代的分水嶺上,身為藝術家有必要也有責任扛起保存文化的責任。於是發下宏願要以木刻版畫的形式來創繪「迎媽祖」,把這個深具宗教與民俗文化特色的活動記錄下來。為償宏願,我決定獨自一人承擔「迎媽祖」版畫創繪,並以藝術的手法來呈現。

我從四十歲開始動手刻繪創作「迎媽祖」版畫,費時二十年的時間才完成作品。「迎媽祖」總長有四O八尺(約125公尺),是由每片寬九O公分和長一八O公分的全張三夾木板,共六十八片板連接而成的長龍式巨幅木刻版畫;這應該是目前世界最大張的一件版畫創作。在創作過程中,畫面內容及典故資料研究考據,搜集時花費我相當長的時間,目的就是想力求完美。製作中不但要刻繪木板,還要印刷、染色,可說程序複雜,工程艱難浩大,我一一排除困境、克盡辛苦,終於如期於六十歲完成這件創作。

「迎媽祖」版畫於一九九五年在台北市立美術館首展,次年移展於台中國立美術館,曾赴國外的展覽則有日本明治大學,以及透過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的協助,分別在德國國立慕尼黑博物館、立陶宛色立昂尼斯國家美術館、拉脫維亞國立歷史博物館、中國寧波博物館等地展覽。隨著「迎媽祖」版畫屢獲邀請到國外展出,把台灣的藝術文化推到國際舞台上發表,這是件令人欣慰的事,我個人也感到非常榮幸。

今年受佛光山佛陀紀念館如常法師邀約,成為駐館藝術家,我的使命感油然而生;如常法師叮囑我籌劃迎媽祖版畫在佛法莊嚴的紀念館展出,其中意義確實非凡。承蒙紀念館的諸方法友幫忙讓我銘感五腑,在此由衷的致上謝意。佛陀紀念館於展覽同時編印「迎媽祖」版畫的畫冊付梓前,我撰文略述感觸,期盼多方賜教。

林智信      2017.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