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傳佛教中的觀音菩薩

一、歷代觀音菩薩造像
 

觀音菩薩自東晉時傳入中土,並迅速為國人接受,其後中國人民世代信奉不已,綿延一千五百餘載。千百年來,觀音菩薩在中國傳播和發展中產生了種類繁多、形式多樣、風格各異的觀音造像,形成了自成一體、獨具漢文化特色的觀音造像藝術體系。這些觀音造像不僅生動展現了觀音菩薩在中國中原地區的傳播歷史、造型特點和藝術風貌,而且深刻反映了中國不同時代人們的精神追求、審美情趣和雕塑藝術水準。 

晉唐觀音菩薩造像
晉至唐時期(西元五至十世紀)是中國佛教發展的上升時期,也是觀音信仰和觀音造像流行的重要時期。這一時期印度佛典記載的各種觀音題材與造型源源不斷傳入中土,隨之即為中土接受和信仰,唐代時中國便出現了觀音信仰和觀音造像最為繁盛的時期;同時觀音菩薩在形象與造型風格上也表現出明顯的發展與變化,形象上逐漸由男性變成了女性,由南亞人變成了漢家兒女,風格上表現出鮮明的時代特點,輕盈飄逸和豐滿端莊分別為兩晉南北朝和隋唐兩個時期觀音造像不同的藝術風貌。

觀音菩薩像



 此像頭戴花冠,雙目低垂,神態寧靜安詳,身著寬袖大衣,雙腿站立,雙手合十於胸前。身後飾舟形大背光,背光上刻火焰紋。身下是覆缽形台座。背光及台座上刻有銘文:「天保二年十二月十五日張□賓為父母造觀音一區□」。菩薩形象質樸,衣紋及銘文雕工粗獷,具有鮮明的時代特點。

宋遼金元觀音菩薩造像
唐朝以後,中國佛教的發展出現明顯轉型,開始朝著世俗化方向發展。受此風氣影響,佛像藝術的發展也轉向注重現實和個性特點的寫實風尚,在藝術風格、表現手法和造像題材上均展現出新的時代藝術風貌,宋代首開端序,遼金元爭相學仿。觀音菩薩以廣泛的民間信仰基礎成為這一時期寫實風尚的重要表現題材,一尊尊親切自然、雍容華貴的觀音菩薩造像被塑造出來,成為這一時期最為閃耀的藝術光芒。

觀音菩薩像



此像頭頂束高髮髻,髻前安化佛阿彌陀佛。面形豐圓,櫻桃般小嘴,體現出明顯的女性特徵。上身披天衣,下身著長裙,衣紋寫實自然。胸前垂掛如意形瓔珞,極富裝飾意味。雙腿結跏趺端坐,雙手結禪定印。其面相及衣飾體現了宋元時期中原佛像樸實自然、貼近現實的鮮明特點,而雙層束腰式蓮花座明顯受到了當時流行於中原的藏式造像風格的影響。 

明清觀音菩薩造像
到明清時期,中國佛教的發展更趨世俗化,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的普世情懷更加深入社會,深入民間,影響更為廣泛。隨著觀音信仰的普及,一些新的觀音形象也應運而生,並以不同形式的藝術造型大量塑造或繪製出來。這些造像充分展現了這一時期中國佛教的崇拜模式、信仰習俗和文化藝術風貌,也展現了當時廣大社會民眾的精神追求和審美崇尚。

騎吼觀音菩薩像



此像頭戴高花冠,身著天衣綢裙,胸飾瓔珞珠寶,面容飽滿,神態慈祥。遊戲坐於吼背,左腿下垂踩蓮花,右腿支於吼的尾部,左手支於身體左側,右臂置右膝上。吼臥於覆蓮座上,回首注視菩薩,造型生動傳神。

大悲觀音菩薩像



此像頭戴花冠,花冠正中安化佛阿彌陀佛,為觀音菩薩形象重要標識。面相圓潤,雙目低垂,雙耳飾圓形耳環。天衣自頭頂披下,覆於雙肩,身著袈裟和僧裙,胸前飾瓔珞。結跏趺端坐,左手托淨水瓶置於腹前,右手持一楊柳枝(已失)。造型規範,形象莊嚴。

西方三聖像



這是一組佛教淨土宗崇奉的造像題材,中央主尊為阿彌陀佛,主尊左為觀音菩薩,右為大勢至菩薩,合稱「西方三聖」。三尊像皆立於仰蓮座上,各結不同手印顯示各自不同的身份和宗教功用。像下座做成池塘形式,四周圍以護欄,池中水波蕩漾,生出三枝蓮莖,蓮莖開出三蓬仰蓮。這一形式寓意極樂世界如蓮花佛國,清淨莊嚴,充分彰顯了西方三聖的宗教特質。

二、觀音菩薩的不同形象及其化身


在佛教諸菩薩中,觀音菩薩的種類和形象最為繁多,經典記載有三十二應身觀音、六觀音、七觀音、二十五觀音等,而中國民間又塑造出許多新的觀音形象,如三十三觀音、送子觀音等。觀音菩薩的這些種類和形象體現了觀音大悲濟世的廣大願力和法力,同時也反映了觀音菩薩與中國傳統文化相互融合的特點,反映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精神追求、道德崇尚和創造智慧。

准提觀音菩薩銅鏡
圓形,仿銅鏡樣式製作,主要用於修准提法,稱為「鏡壇法」。鏡背有鈕,內外兩區及鈕鏡上皆刻有梵文〈准提咒〉。正面中央刻十八臂准提觀音背身像,外緣刻漢文〈准提咒〉。

大威德馬頭觀音像圖軸
馬頭觀音又稱馬頭明王,是密宗所奉「六觀音」之一,主司畜生道的救度和教化。圖中觀音張口齜牙,三目圓鼓,全身火紅色,身後燃起象徵忿怒的熊熊火焰。有三面六臂,正面頭頂有一種子字,左三手分別持劍、箭和蛇,右三手分別持杵、弓和如意。身披帔帛,項掛珠鏈,騎於青獅之上。頂有觀音菩薩聖像,手持如意,安坐於白色蓮座上。背景以祥雲環繞,淺淡疏朗。右上角榜題「大威德馬首明王」,左上角署「大明萬曆己酉年慈聖皇太后繪造」款並印。

三、觀音菩薩的本尊與法眷


觀音菩薩的本尊與法眷主要來源於佛典記載。根據印度佛典的記載,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是其兩大重要本尊,表明他是現在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的弟子和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的上首菩薩,而釋迦牟尼佛和阿彌陀佛的其他弟子也就自然成為了觀音菩薩的眷屬。同時觀音菩薩在中國的傳播過程中,通過與中國傳統文化的不斷交流融合,又發展出一些新的法眷,如龍女、韋馱、白鸚鵡等,成為佛教漢化的重要表現。

阿彌陀佛圖軸
這是一幅阿彌陀佛畫像,佛螺髮,頂現高肉髻,身著紅色袈裟和綠色僧裙,結跏趺端坐,雙手結定印,身後有圓形頭光和身光。身下是六角形束腰須彌座承托的蓮花座,上方有標顯威儀的巨型華蓋,背景為藍天白雲。形象莊嚴,勾勒精細,色彩富麗沉穩,具有莊嚴神聖的宗教藝術美感。

童子拜觀音菩薩銅牌
這是一件表現觀音菩薩與二脅侍的銅牌。中央主尊觀音菩薩坐在水中一朵大蓮花上,身著天衣綢裙,形象端莊慈祥。善財童子雙手合掌,恭立於觀音右下方。龍女雙手捧寶瓶,恭立於觀音左下方。下方是翻滾的海水波浪,上方右側有一鸚鵡展翅飛翔。人物形象生動,分佈嚴謹有序,宛如一幅立體的繪畫。背面刻〈白衣大士神咒〉一部。

善財童子像
善財,因出生時家中自然顯現種種寶物而得名;又因其得道後常現童子身,故俗稱善財童子。《華嚴經‧入法界品》記載善財曾歷經「百城煙水」,依次參訪了五十三處的五十五位善知識,最終成就菩薩行願,因此成為佛門精勤修學的典範。此像頭上留有部分頂髮,面形圓潤,臉上露出童稚般的微笑,雙腿站立,雙手合十,盡顯童子天真無邪、活潑可愛的本質,但天衣綢裙的衣著形式突出和強調了其不同凡俗的菩薩身份。

龍女像
龍女,是佛典記載的八大龍王之一──娑竭羅龍王之女。她慧根深厚,八歲時在龍宮聽文殊菩薩說法,頓悟佛理,後獨往靈鷲山禮佛,最終以龍身成就佛果。此像為女童形象,頭上梳有兩個朝天髻,身著天衣綢裙,雙腿站立,胸前托盤內有一顆摩尼寶珠,造型奇特,形象生動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