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博物館藏佛教藝術珍品

佛教誕生於西元前六至五世紀的印度,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國,依靠佛、法、僧三寶傳教,吸引信眾。傳入中國之後,佛教不斷吸收本土元素,最終發展成為與儒、道並列的中國三大信仰之一。

上海博物館成立於1952年,從開館之時,就注重對佛像藝術品的收藏,本部分展出了上海博物館歷年收藏的與佛教有關的文物,主要有佛教造像、玉器、唐卡等。館藏傳世佛教造像又分為漢傳與藏傳佛教造像兩大類,本次展出的漢傳佛教造像年代上至十六國,晚至明请時期,而展出的藏傳佛教造像,都屬於明清時期的造像。這些佛教造像反映了中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脈絡。中國的玉文化源遠流長,佛教傳入中國後,佛教文化又對我國玉文化產生影響,本次展覽展出了由宋代到近代的一批館藏含有佛教因素的玉器。古人除了製作佛教造像,還將佛教形象繪製成圖畫,在藏傳佛教中便有各種質地的卷軸畫,藏語譯音為唐卡。本部分通過對館藏造像、玉雕和唐卡等文物的展示,體現了佛教文化對中國古代藝術的影響。



第一單元  佛教造像


 上海博物館藏有各個時期的豐富的佛教造像藝術珍品,它包括石窟寺造像和寺院造像。石窟寺造像方面,三大石窟的佛教造像都有收藏,如龍門石窟的北魏交腳菩薩石像、唐代佛頭石像和天王頭像、敦煌石窟的唐代泥塑彩繪菩薩立像和雲岡石窟的北魏佛頭石像等藝術遺珍。而館藏寺院造像更是佳作雲集,既有寺院造像中的石刻造像碑還有金銅佛像,如北齊釋迦牟尼佛石像、北齊太子石像、隋代觀音、大勢至菩薩成對石造像、唐代佛鎏金銅像和菩薩鎏金銅像、大理國阿嵯耶觀音金銅立像和坐像等珍贵藏品,均為歷代佛像的精典之作。

本次展覽按照中國古代佛教造像發展的脈絡和系統挑選展品,所展文物既體現了各時代佛教造像特色,又做到石刻造像與金銅造像兼顧,同時使漢傳佛教、藏傳佛教與南傳佛教這三大部派的造像均有羅列。



第二單元  玉潤佛光


據載,我國使用玉雕佛教造像始於東晉。目前,傳世者最早可見于唐代,出土者最早可見於五代時期。

佛教飛天因與中國本土道教中的羽人形象有異曲同工之妙而較早被接納,並自唐代開始為眾多朝代玉雕成像,造型靈動優美。後世玉器中佛教人物題材多樣,可見釋迦牟尼、觀音、彌勒、羅漢等,常附加雲紋、萬字紋、火焰背光等裝飾,常手持蓮花、花缽、經書、念珠、萬年青等,也有少數手持拂塵、金剛杵等融合多門教義的情況。

唐宋時期的佛教人物題材玉器主要出自佛塔的天、地宮之中,多見尺寸較小的飛天,推測曾作佩飾使用,後用於供養禮敬。元代除了天、地宮供養,還出現將觀音形象陰刻於玉牌之上的實例,既可作隨身供養,也兼具美化裝飾之用。至明清時期,玉料供應充足,琢玉技術發達,佛教題材的玉器數量增多,體量增大,一定程度上成為辟邪祈福的吉祥器物。

佛教入傳中國後逐漸與儒家及道家的宗法思想合流,融入中國傳統文化,也成為中華玉文化的重要因素。



第三單元  墨禪心跡


晉唐是中國書法的成熟時期,也是佛教傳入中國發展興盛的重要階段。身居蘭若的僧侶在日常抄經之外,也將自身參禪的感悟沁入書法之中。

自晉唐以下,以書法著稱的僧侶書家不勝枚舉。如隋代智果、智永禪師,唐代懷素、高閑,宋代大智宗杲、無準師範,元代溥光、中峰明本等。

在佛教的各家宗派中,禪宗對中國文化的滋養最為深遠,體現在思想、藝術等諸多領域。八大山人芟繁就簡,灑脫空靈的書畫風格都表現出濃郁的禪宗意味。李叔同質樸渾厚的書法與靜穆幽遠的音樂創作亦均得禪趣。



第四單元  高原法相


唐卡,是藏文對彩緞裝裱後,用於懸掛供奉的宗教卷軸畫的稱呼。這是藏族文化中一種獨具特色的繪畫藝術形式。唐卡繪畫的主題以藏傳佛教內容為主,表現佛、菩薩、護法、羅漢等眾神世界,以及醫學、天文等題材,同時涉及到藏族的歷史、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等方面的內容。

繪畫技法上,唐卡基本上都依照佛經的描述,精心繪製。造像多注重繪畫線條的運用,工整流暢,法度精嚴。色彩變化豐富,色調鮮亮。

構圖上,中尊與眾小像皆融入一種和諧優雅的環境之中,此岸與彼岸被有機的融合為一體。畫面中的自然風景呈現了衛藏地理風貌,錐形山巒與白雲相接,穿插花草樹木、樓閣廟宇,使故事情節連續自然、生動活潑。

唐卡繪畫與日常生活的緊密結合,體現了人們對宗教修行的美學理解,是今天研究西藏歷史、宗教、民俗的瑰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