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光山佛陀紀念館

展演活動

美麗廣西・五彩八桂民族服飾文化展

展演地點: 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四展廳
展演時間:2015-07-05 至 2015-08-09
美麗廣西・五彩八桂民族服飾文化展
大陸廣西壯族自治區的奇山秀水間,世代居住的族群有壯、漢、瑤、苗、侗、仫佬、毛南、回、京、彝、水、仡佬等12個民族,是中國擁有最多的少數民族人口之區域。在年復一年炊煙相望、唇齒相依的生活作息中,廣西各族人民既有著相似的生活熱情,但也因不同的生存環境、族群基因而形成各自獨特的文化,他們和諧共存又不失各族的鮮明特性。尤其各族多姿多彩的服飾文化,錦被繡服、霓裳羽衣,猶如百花齊放,美不勝收。

12個民族介紹:

〈壯族〉
說明:壯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個民族,共有1700多萬人(2005年),其中,1632萬人(2006年)居住于廣西,其餘的分佈于雲南文山、廣東連山、貴州從江和湖南江華等地。壯族由古代百越族群中的西甌、駱越發展而來。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壯傣語支。唐宋以來,民間曾使用古壯字(借用漢字改造而成),但主要用漢文,建國後始創拼音壯文。壯族主要從事農業生產,稻作農業有悠久的歷史,其先民是最早種植水稻的民族之一。岩畫、銅鼓、幹欄建築和織錦藝術是壯族歷史文化的優秀代表,歌圩習俗則充分展現了壯族能歌善唱的傳統風貌。
《戰國策·趙策》記載:“披髮文身,錯臂左衽,甌越之民也”。可見,先秦時期壯族先民已掌握了原始的紡織工藝。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和社會的不斷變化,不同的歷史時期或不同的壯族支系,其服飾也不盡相同。宋代以降,有關壯族服飾屢見記載,如 “椎髻跣足,或著木屐,衣青花斑布”;“花衣短裙……衣皆尚青,蠟點花斑,式頗華”;男子“著短衫”,婦女“下圍花幔”,等等。總之,各地壯族服飾,或厚重,或簡樸,或頭飾相異,或服裝款式不同,或花紋繁簡不一,呈現出多姿多彩的特點。

〈漢族〉
說明:廣西漢族人口共有2766.81萬人(2000年),是廣西人口最多的民族。漢族在廣西分佈較廣,各大城市和多數城鎮都有漢族分佈,而以廣西的東部、南部、東南部分佈最為密集。廣西漢族主要是自秦漢以後,由陸續從中原各地遷入嶺南的漢人與當地百越族群經長期交往而形成的獨具特色的漢族一部分。另外,在廣西西部,有部分漢族散居于高山區,俗稱“高山漢”。廣西漢語方言主要有粵方言、西南官話、客家話、平話、湘方言等五種。與少數民族相對而言,廣西漢族地區經濟文化比較發達,交通比較方便。漢族地區以傳統種植業為主,是廣西水稻、甘蔗主要種植區。由於地處邊疆和受到少數民族文化的影響,廣西漢族文化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
廣西古代漢族服飾大多與內地漢族相同,其服飾色彩、質地、款式,因各自家庭貧富和地位而不同,一般男子上著唐裝,下穿長褲,婦女上穿右衽上衣,下著寬腳長褲。民國時期,廣西漢族也有男子穿中山裝女子穿旗袍的時尚,五四學生裝也盛行于青年男女。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末,勞動服、軍裝、喇叭褲相繼盛行。改革開放後,西裝、牛仔、各式時裝等相繼取代漢族傳統服飾。但廣西西部山區的“高山漢”,至今仍保留古老的漢族傳統服飾,如婦女上穿斜襟右衽鑲邊花衣,胸前系掛繡花裙,腳穿繡花鞋等。

〈瑤族〉
說明:瑤族主要分佈在廣西、湖南、雲南、廣東、江西、海南等省區的山區,是中國南方一個比較典型的山地民族,人口263.74萬人(2000年)。其中,廣西的瑤族人口有150.37萬人,主要居住在金秀、都安、巴馬、大化、富川、恭城等地,散居全區各地山區。瑤族與秦漢時期的“荊蠻”、長沙“武陵蠻”等在族源上有淵源關係,宋代開始進入廣西,明清時期深入廣西腹地及西南部。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瑤語支或苗語支,少數屬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通用漢文。經濟生活以山地農業為主,部分從事林業;婦女擅長挑花、刺繡、蠟染和織錦;民間文學藝術獨具風格。
歷史上,瑤族遷徙頻繁,服裝款式因居住地、民族歷史和相關民族等因素影響品類繁多。至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進行民族社會歷史調查時,瑤族服飾的款式達六七十種。大體上,瑤族頭飾區別最大,有尖、圓、盤、筒等形狀,有包、裹、纏、紮、套、迭、披等手法,上衣主要有交領、翻領、無領、對襟有扣、對襟無扣和斜襟等式樣,除龍勝、融水、南丹等地瑤族女子喜穿褶裙外,大多穿黑布長褲或短褲。廣西瑤族服飾色彩斑斕,紋飾眾多,領口、袖口、腳口、衣邊多刺繡、織錦、鑲闌幹,帽沿、披肩、背袋垂掛紅纓。瑤族服飾中的“長尾衫”和“套頭衣”極為特別,是民族歷史的見證。

〈苗族〉
說明:苗族主要分佈於廣西、貴州、海南、湖南、湖北、四川、雲南等省區,總人口894.01萬人(2000年)。其中,廣西苗族人口共有47.39萬人,大多數聚居在融水、融安、隆林等地。苗族源自古代“三苗”和“五溪蠻”,唐、宋以後陸續遷入廣西。語言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通用漢文。主要從事農業,部分從事林業;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傳統的蘆笙舞最為著名;擅長蠟染、刺繡、挑花、織錦、剪紙和首飾製作。
廣西苗族服飾因各支系居住地不同,有的服裝質地、款式、紋樣相近,有的又相差較遠。龍勝、三江、融水地區的苗族服飾比較接近,男纏頭插雉尾,青衣紫袖,戴項圈;女挽髻插銀簪,綴紅絨,青布短衣,勃套銀項圈,胸掛銀牌,下穿青布短褲或褶裙,腳纏綁帶或褲套。南丹中堡地區的苗族服飾,男子黑布纏頭,上穿黑布對襟衣,下穿黑布長褲,小腿纏綁帶;女子蓄髮挽髻,以髻大為美,戴項圈,上穿套頭衣,下穿百褶長裙,衣多蠟染、刺繡、挑花和闌幹,小腿亦纏綁帶。隆林地區的苗族支系繁多,服飾差異也較大,大體上男子剪髮黑布纏圓盤頭,上穿對襟黑布衣,下穿藍布長褲;女子蓄髮盤頭,或包頭帕,或黑布迭纏盤頭,或黑白布花巾纏頭,或長巾紮筒帽,上穿寬邊繡花交領或繡花斜襟衣,下穿三截長裙,腿纏黑白綁帶,袖口多刺繡、花邊或闌幹。

〈侗族〉
說明:侗族主要分佈在廣西、貴州、湖南三省區比鄰地區,總人口296.03萬人。其中,廣西侗族人口31.02萬人, 主要居住在三江侗族自治縣和龍勝各族自治縣。侗族源於古代越人,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通用漢文。侗族以農業生產為主,兼營林業;侗族傳統建築獨特精湛,織錦、刺繡典雅大方;侗族的大歌、“搶花炮”、“鬥牛”、“月也”、“蘆笙踩堂”等節日風情別具風采。“款”,是侗族歷史上特有的一種社會制度。
侗族傳統服飾一般以自製黑色亮布和白、黑、綠等色的棉布製成,男子大多對襟短衣白長褲,亮布纏頭束腰,裹黑布綁腿,部分地區侗族男子春冬季節穿右衽長衣或短衣;女子頭纏髮髻,披蓋頭,上穿對襟、敞襟或左、右斜襟的黑、藍、綠色上衣,衣內前胸常系繡花三角綴圍兜,下穿長褲、寬口大褲、桶裙或褶裙,系腿套,穿繡花鞋。盛裝時,男子頭插雉羽、毛絨或銀冠,戴銀項,斜背繡花袋和酒葫蘆;女子頭戴銀花冠,或髮髻遍插銀花簪,勃系銀箍,胸掛銀牌、銀鏈、銀項圈,手戴銀鐲、銀戒,穿花邊衣。重大節慶日,個別男女還有穿卉衣、披花肩的習慣。

〈毛南族〉
說明:毛南族主要聚居于廣西環江毛南族自治縣的上南、中南、下南三地,少數居住于廣西南丹、河池、宜山、都安等地,共有7.51萬人(2000年)。毛南族是由古代百越的一支發展而來,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毛南族主要從事稻作和雜穀栽培,其特產“毛南菜牛”、“毛南香豬”聞名遐邇。所編織的花竹帽美觀精緻,石雕、木刻工藝精湛,民間儺舞藝術別具一格。
清·嘉慶《廣西通志·列傳》載“其(毛南族)俗男衣細葛,婦女則小褲長裙,繡制花紋,其長拽地。” 近現代以來,毛南族多穿右開襟藍黑布上衣,下著寬筒藍黑布長褲,衣領、衣襟、袖口、褲腳口鑲花邊和三道闌幹,男勞作時紮綁腿,女子或披髮或長辮或挽髻或包黑布頭帕,喜戴手鐲、銀牌、花竹帽。

〈仫佬族〉
說明:仫佬族主要分佈在廣西羅城仫佬族自治縣,總人口17.37萬人(2000年)。仫佬族由古代僚人發展而來,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通用漢文。仫佬山鄉地下蘊藏著豐富的煤礦,被譽為“煤鄉”。仫佬族人民主要從事稻作農耕,部分從事採煤及硫磺礦業,傳統炊具煤砂罐獨具特色。“依飯節”是仫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仫佬族服飾簡約雅致。明以前,婦女上身穿寬身闊袖滾邊滿襟衫,下著花筒裙。《大清一統志》載:“姆佬……服色尚青,老者衣細褐,女則短衫長裙。”近現代以來,仫佬族男子大多穿對襟衣,著長褲,穿草鞋或布鞋;女子梳辮挽髻或包頭帕,穿大襟布扣藍黑衣,著藍黑寬筒長褲,衣襟、袖口、褲腳鑲藍布闌杆,袖口繡花。

〈水族〉
說明:水族絕大多數居住於貴州省南部,少數居住於廣西北部的南丹、環江、融安等地,總人口40.69萬人(2000年),其中廣西水族人口為1.58萬人。水族由古代的僚人發展而來,語言屬漢藏語系壯侗語族侗水語支,有自己古老的文字,稱為“水書”,還有以干支記日的水曆。水族從事稻作農業,婦女長於刺繡,其中馬尾繡工藝極富民族特色。
水族男女衣服多以青、藍兩色為主。男子青布包頭,上穿黑藍或青色大襟衣或對襟便服,束腰帶,下著滿襠寬筒褲;女子頭包藍黑或青色布帕,上穿淺藍或黑色大襟圓領寬繡半長衣,袖籠上端、袖口、胸部鑲花邊,系掛藍黑或青色繡花圍裙,下穿靛青長褲,腳穿繡花鞋。盛大節日或宴會時,婦女發梳斜綰,穿百褶裙,戴各式耳環、項圈、手鐲等銀飾。

〈仡佬族〉
說明:仡佬族主要居住於貴州省西部地區,少數居住于廣西隆林各族自治縣和雲南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總人口57.94萬人(2000年),其中居住在廣西的仡佬族有0.39萬人。仡佬族來源於古代僚人。操仡佬語,兼用漢語。廣西仡佬族分青仡佬、紅仡佬和俫仡佬三個支系,從事山地農業,以民間文學和民間音樂著稱,“拜樹節”最具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
仡佬族傳統服飾,男子頭包黑布繡花圈,上穿白布對襟布扣衣,領沿、衣襟、衣擺袖口用黑、藍、黃絲線繡花邊,兩側開低衩,腰束黃帶,下穿藍布繡花邊褲;女子上穿黑、淺藍、深藍或綠色右衽齊腰短上衣,銀鏈系掛黑布繡花圍裙,下穿黑布長褲,腳穿鉤尖花鞋。女子未婚蓄髮梳辮,圍圍巾;婚後盤髻插銀簪,包或黑或彩的圍巾頭帕。節日慶典婦女盛裝,上衣的領沿、衣襟、衣擺、袖口鑲花邊,下穿繡花無褶長筒裙,裙頭系掛大小不一的彩色繡花條,或在裙外紮繡花圍裙。

〈京族〉
說明:京族人口約有2.05萬人(2000年),分佈在廣西東興市瀕臨北部灣的巫頭、萬尾、山心、潭吉一帶,是廣西特有的少數民族,也是我國少數民族中唯一的海洋民族。京族原來居住于越南塗山一帶,明清時期陸續遷入廣西。京族有本民族語言,有傳統的土俗字“喃字”(用於記錄經書、哈歌、民間故事等)。京族的經濟生活以漁業為主,“哈節”是京族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京族服飾樸素無華,獨具風格。男子剪短髮,穿窄袖對襟褐布平膝長衣,束腰帶,著長褲;婦女留中分長髮結辮,兩側流“落水”,紮“砧板髻”,耳掛銀環,上穿淺色窄袖緊身無領對襟短衣,內掛菱形遮胸布,下著長寬黑褐褲,外出做客時加穿粉綠、天藍或白色緊身高衩長袍外衣,戴竹笠。

〈彝族〉
說明:彝族主要分佈于四川、雲南、貴州和廣西等省區,總人口776.23萬人(2000年)。其中,廣西彝族人口為0.99萬人,主要居住在隆林、那坡和西林等地。彝族源自古代羌人,語言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彝語支,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廣西彝族以山地農業為主,民間文化活動豐富多彩,其中以“跳弓節”、“火把節”最具特色。
廣西彝族服飾,白彝尚白,黑彝尚黑、藍,紅彝尚紅。白彝男子戴黑頭帕及花格頭巾,穿右開襟低領白布衣,胸繡“檔花”,腰束白帶,下著黑布長褲,紮三角黑布綁腿;女子頭包黑巾,穿無扣平臍對襟黑布衣,內著繡花胸圍,腰佩花底五彩硬質腰環,穿平膝寬筒短褲,紮三角黑布綁腿。黑彝男子頭戴紅布圓圈,紮“英雄結”,穿白布藍花邊對襟布扣衣,下穿黑布長褲,披“擦瓦爾”;女子盤頭包黑布頭巾,上穿大襟無領黑藍短袖衣,領口、衣襟、袖口鑲一大二小三闌幹,圍黑布繡花短圍裙,胸前掛銀鏈、花牌、圓鈴,下著黑布寬筒長褲。紅彝著花紅衣服,衣著講究,喜戴銀項鍊、銀項圈。

〈回族〉
說明:回族在我國分佈範圍較廣,總人口981.68萬人(2000年)。其中,廣西回族人口有3.32萬人,主要分佈在桂林、柳州、南寧等地,具有大分散、小集中的居住特點。西元十三世紀,大批穆斯林從中亞遷入中國,並同當地的漢族、維吾爾族、蒙古族等融合,形成了回族。回族以漢語作為本民族語言。回族信奉伊斯蘭教,有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和習俗,開齋節、古爾邦節、聖紀節是回族的三大節日。廣西的回族多數從事工商業,少數從事農業。
廣西回族與其它地區的回族一樣,服飾尚白,如白襯衫、白帽子、白色蓋頭等,男子常戴“禮拜帽”或“纏回回頭”,婦女有戴紅、白、綠蓋頭和披搭式巾帕的習慣。改革開放後,回族除紅白喜事和禮拜節慶時仍著傳統服飾外,日常衣著大多與漢族相同。

 
────────────────
美麗廣西・五彩八桂民族服飾文化展
開幕:2015/7/5 上午10:30(佛館本館大堂)
展期:2015/7/5-8/9
地點:佛陀紀念館本館二樓第四展廳
電話:(07)656-3033 分機4002、4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