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妙會、妙印、如得】
一、佛誕節的起源
佛誕節又稱浴佛節,是佛教紀念佛陀誕生的日子。佛陀降誕人間,猶如千年暗室之燈明,為世人開啟自心的慈悲與智慧,為感念佛恩、紀念世尊降生的殊勝因緣,佛教徒多以農曆四月八日為佛誕日,舉辦浴佛儀式。
相傳兩千六百年前,印度迦毗羅衛國的悉達多太子在藍毗尼園降誕時,有許多殊勝的事蹟,據《過去現在因果經》記載,摩耶夫人回娘家等待生產前,行經藍毗尼園,園中百花齊放,行至無憂樹下,誕生了悉達多太子。剛出生的太子,腳踩蓮花自行七步,右手指天左手指地而說:「我於一切天人之中最尊最勝,無量生死於今盡矣,此生利益一切人天。」龍王吐淨水灌沐太子身,天龍八部以梵樂歌讚。後世因此多以香湯浴佛的儀式來慶祝佛誕,故又稱為浴佛節、灌佛會或佛誕會。
佛身原本清淨無染,不須後人洗滌,但藉外在的浴佛儀式來凈化自己的內心。當手持凈水沐浴佛像時,念誦「我今灌沐諸如來,淨智莊嚴功德海,五濁眾生離塵垢,同證如來淨法身」,內心應當懇切祝禱,願袪除貪欲、瞋恨、愚痴等煩惱,學習感恩、尊重包容、友善融和,讓自我的身行、語言、心意都能保持清淨善美,以期與佛心相應。
二、佛誕節的日期及慶典
關於紀念佛誕的日子,依《長阿含經》卷四記載,佛陀於二月八日出生。道安大師也於《二教論》中註解到:春秋時代的四月,即是夏曆的二月;依印度所用的曆法正好與夏曆相同。因此,中國佛教將佛誕節訂為農曆四月初八。不同地區訂定的日期不盡相同,如:日本佛教則為陽曆四月初八;南傳佛教是將陽曆五月的月圓日訂為「衛塞節」,藏傳佛教以藏曆四月十五日為「薩噶達瓦節」,都是集佛陀誕生、成道、涅槃於同一天紀念。
在這殊勝的節日,各國會舉辦不同特色的佛誕慶祝活動,藉此緬懷與學習佛陀慈悲的人格,概述如下:
浴佛節始於東漢,據《吳書》卷四《劉繇傳》附記笮融事跡記載「浴佛會」盛況。到唐宋時代就更為風行,除了香湯浴佛儀式之外,並有念誦經咒、講經說法及回向發願等佛事。當今的方式更為多元,如:以鮮花素果等莊嚴道場,還有誦經法會、供僧齋宴、佛教文物展覽、花車遊行、禮讚音樂會等表演。
佛誕節在日本稱為灌佛會,亦名降誕會、花祭。根據法隆寺的記錄,早在八世紀中葉日本寺廟就已經有了浴佛儀式;如今,常以各種鮮花裝飾成花堂,用甘茶沐灌滿飾鮮花的太子像,漸漸地浴佛活動也轉化成了花的節日,因而稱為「花祭」。自一九七六年開始,「花祭」被日本政府正式指定為「國家重要無形民俗文化財產」。
佛誕節在韓國被稱為「釋迦誕辰日」,是受歡迎的節日,佛寺和街道上會掛上各式的燈籠,認為透過「燃燈」可以積善聚福、消去煩惱、揮別黑暗。曹溪寺、奉恩寺、清溪川一帶的燃燈遊行最為盛大,現今的「首爾燈節」已成為韓國代表性的文化觀光慶典。
南傳佛教的衛塞節是年度的重要節日,從斯里蘭卡、尼泊爾,到泰國、印尼、緬甸、馬來西亞等國,均將衛塞節列為公共假日,並舉行盛大的慶典活動,包括燃放天燈、繞寺遊行、浴佛巡燭、誦經皈依、供奉舍利、花車遊行等。
藏傳佛教的薩噶達瓦節等同於慶祝佛誕,也是拉薩地區藏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慶祝活動會持續一個月,信眾們以朝佛轉經、浴佛祈福、獻供燒香、誦經吃齋、放生布施等形式來紀念佛陀。
三、佛誕歷史重要記事
一九五○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於第一次會議,訂定佛陀誕生於西元前六二三年、成道於西元前五八八年、涅槃於西元前五四三年,而佛陀降生、成道、涅槃均於五月月圓日,並將此三期同一慶的節日稱為「衛塞節」,請求各國政府將衛塞節定為公眾假日。
一九五四年,世界佛教徒聯誼會第三次會議上,決定將衛塞節定為「世界佛陀日」。
一九九○年,中國佛教協會將每年五月月圓日的衛塞節定為「佛吉祥日」。
一九九八年十一月,由斯里蘭卡發起,世界各主要佛教國家向聯合國申請將衛塞節定為世界性節日。
一九九九年的第五十四屆聯合國大會上,由十六國代表共同簽署的信件中,請求對衛塞節的國際認同。
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在聯合國大會發布的通訊中,決議衛塞節被正式確定為聯合國日(United Nations Day of Vesak),並倡議每年舉行全球性慶祝活動。
四、國定佛誕節
佛光山開山星雲大師於一九五三年駐錫宜蘭雷音寺成立宜蘭念佛會起,每逢農曆四月初八,就舉辦盛大遊行、浴佛典禮、佛教話劇等,更利用幻燈片及音樂佈教,努力讓佛誕節普及於社會,也曾在《中國時報》發表一篇〈我對佛誕節假日的意見〉,並積極推動佛誕節成為國定假日。透過佛教組織積極奔走連署爭取,終於在一九九九年正式宣布將農曆四月八日訂為國定佛誕節,並於母親節同日放假,成為佛教東傳中國二千年以來首度國定的佛誕節。
佛光山自二○○九年起,連續七年在總統府前舉行「千僧萬眾祝佛誕.一心十願報母恩」國定佛誕節暨母親節慶祝大會;佛陀紀念館自二○一四年起,陸續以《佛陀傳》音樂劇、音樂會、佛學講座、名家講座、瞻仰佛陀真身舍利、佛光大佛分香、佛陀相關展覽及學術研討會、佛誕餐等多元活動,讓普羅大眾共同慶祝,以此緬懷佛陀慈悲濟世之弘願,更為全天下母親祈願祝福,展現人間佛教的歡喜與融合,共創和諧社會。